“32 亿,就完了?”这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无尽的感慨与疑惑。32 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可能。然而,就这样轻易地结束了,让人不禁心生惋惜。它或许是一笔巨额的财富,瞬间消散;或许是一段漫长的努力,刹那间化为泡影。32 亿的消逝,仿佛是命运的一次捉弄,让人在短暂的错愕后,陷入深深的沉思。是命运的无常,还是自身的疏忽?这 32 亿的结局,如同悬在心头的问号,久久难以消散。
今年暑期档电影的质量普遍都不错,但最大的赢家还是《南京照相馆》,票房预测32亿,豆瓣也有8.6分。
作为刻画苦难历史的电影,它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并没有陷入题材的窠臼,而是尽量规避种种问题,拒绝猎奇和苦难。
即便还是存在某些不足,但整体来说瑕不掩瑜,质感在线,把个体和历史紧紧勾连。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所以,观众永远需要电影,但观众需要的,是好电影。
故事的取与舍
《南京照相馆》的背景,是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入南京,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抢掠。
很多观众对于背景,会不由自主地内心“咯噔”一声,因为即将到来的,是惨绝人寰的暴力和戕害。
但电影却没有着急强化疼痛,而是以“吉祥照相馆”为原点,通过普通人的求生折射真切的人性,选择以小见大。
它是一间平常的照相馆,当大家面临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以及其他重要事件,都会来此留念。
并没有多了不起,却又见证了很多人生命中了不起的“瞬间”。不管什么时代什么背景,定格的刹那都具备丰富的故事感。
换句话说,照片和电影一样,都属于宣传媒介,在《南京照相馆》里,照片既是日本军队粉饰自己的工具,也是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的证据。
本片中,照相馆的金老板(王骁 饰)一家四口,在照相馆避难,而邮递员阿昌(刘昊然 饰)因为工作,错过逃亡,为了活下来他也躲进照相馆。
作为封闭空间的照相馆的设计十分成功,它既是“求生的孤岛”,又是“与日本军队周旋的地方”,更是“承载百姓过去和现在的记忆池”。
为洞察战争和人性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戏剧张力被无限放大。
日本军队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与翻译王广海(王传君 饰),发现了逃难中被当成士兵的阿昌。
伊藤在王广海误导下,以为阿昌是照相馆学徒,因为伊藤并不会冲洗照片,他需要阿昌才能够率先在日本报纸上刊登自己的照片和宣传军队的“战绩”。
王广海的情人,一个有着电影梦的小戏子林毓秀,也被王安排假扮阿昌的老婆,伊藤答应阿昌只要洗好照片就给他能离开南京的通行证。
因为被贵族家庭送来“刷履历”的伊藤的不专业,意外让阿昌、毓秀、老板老金一家这些本没有交集的南京小市民,通过胶片,齐聚在这短暂的“安全区”——吉祥照相馆。
老金迅速培训阿昌学习冲洗照片以便换取伊藤的保护,提供的生存物资。
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给日本服务才可以争取到未来的一丝可能性。角色的命运,深深牵动着观众。
用照片,他们表演着“日中亲善”,日本军队用施舍给中国人的通行证、物资、工作机会扭曲着“仁义礼智信”,在伪装的善良背后,是屠杀、抢占、强暴。
照片两面性的背后,是ZhengZhi参与的复杂逻辑。可以涂抹,可以打扮,可以篡改,可以粉饰。
但历史的真相,从来不只由“胜利者”任意书写。
伴随着老金和阿昌手中的照片显像,民族尊严也在悄悄觉醒。
因为很多过去的照片,勾连的是他们熟悉的南京地标和身边挚爱亲朋。昔日的喜怒哀乐,如今不值一提。
在老金和阿昌的价值观念里,有些东西是可以洗掉的,但他们肩负的羞辱,是永远无法涤荡的。
但遗憾的是,阿昌作为电影的题眼,还是趋于单薄和仓促,更多的是承担功能性作用。甚至因为主题先行,存在着自我感动。
角色的得与失
《南京照相馆》的大部分角色还是塑造得可圈可点,不管是我们的同胞,还是日本军队的将领,甚至包括“汉奸”,都拒绝脸谱化。
摄影师伊藤的角色,承载着导演对日军历史的扎实。研究他似乎没有那么关心战争,只在乎自己的专业。
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善良或友好的,善恶无法简单定义伊藤。
他会在路边喂挨饿受冻的小狗,好像是有点温度。但,对于其他日本人将哭泣的婴儿摔死,他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因为拍照的工作被打断而恼火。
这也直接反映他从小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骨子里还是觉得中国人低下。
伊藤身上有两面性,也撕开战争背后的真相。的确他们犯下很多令人发指的罪行,无需辩驳。
但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以穷兵黩武和向外扩张为根本的军国主义策略,它能够激发人性的丑恶,更让参与其中的个体在扭曲中迈向极端。
他们把杀人当比赛,把践踏当游戏。
朴素的道德和原则,都荡然无存。
导演对于“汉奸”的心态也描摹的非常全面,呈现在王广海这个角色上。比起其他作品里点头哈腰的汉奸,王广海具备人性的复杂。
他只知道苟活,以为面对新型军事训练下的日本军队,语言无法沟通,军令难以彻底传递的草台国军根本不可能反抗,于是他匍匐在日本人脚下乞食,转头对同胞颐指气使,以为只要足够奴颜婢膝总能活命。
面对日军拿屠杀同胞祭旗、面对情人的姐妹向他求援,他背过身去、捂着耳朵、闭起眼睛。却不知道在他身后,他的妻儿也在子弹下粉身碎骨。
但我们又不能直接批评王广海的背叛,他偶尔也在翻译的过程中,重新加工语句,顺着日本人的意思来给阿昌争取生存空间。
有次同胞反抗,他也有恻隐之心,没有拿起脚下的武器,去帮日本人开出那一枪。
他的世界观里没有民族,没有大义,他就是考虑日子能否多过一天,他就是考虑自己、太太、儿子、林毓秀。
王广海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赢,觉得自己提前站队是正确的。
毕竟过去的战争,都是日本胜利。而中国人像盘散沙,沟通都存在问题。但正如林毓秀的质问:万一呢?
王广海的选择不值得歌颂,却让人可信。因为在现实里,英雄都是少数的,而大部分人因为懦弱和胆怯,没有办法保证底线。
从王广海身上,更可以看到《南京照相馆》和同类型作品的区别。它不做人人都是民族英雄的理想化呈现,而是承认个体的卑微和局限。
大家都盼着战争快点结束,早点回归正常的秩序。
彼时的中国大地上,列强、清政府、北洋、汪伪、蒋政府,一波波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在,中国的政府都敢于弃百姓的逃,对相当一部份人来说,只有活着最重要。
但,总有人会觉醒,这是电影的高潮,也让它的表达更具备冲击:
没有谁是与生俱来的英雄,当普通人也能勇敢,在关键时刻团结迎接苦难,就成了英雄。
但可惜的是,在强调局限性和铺垫觉醒过程中间,导演有时候也有些理想化,稍显突如其来。
申奥的困境和诚意
逝去的几十万同胞,是残酷和冰冷的数据。但因为电影,我们知道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或许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似乎无关紧要。但就像伊藤嘴里的“不重要的支那人照片”,打败了日本的引以为傲。
有位记者说过:“一群人、一个片子、一本书,可以失去,可以毁掉,但无形的东西会留下来。它不反抗,但你也不可能剥夺。“
只是电影里呐喊的口号和强上的价值,难免会让真实退让。
而某些角色的命运和动机,明明也可以更加丰富完整。
但在紧张危险的环境下,他们的决定甚至有点消解严肃,更像是一分编排,都在为宏大服务。
如果客观来分析,《南京照相馆》的警醒意义是大过电影意义的。倘若因为主观感受愿意忽略它的缺陷,也是可以理解的。
《南京照相馆》还有一点珍贵的地方,是导演申奥的诚意,他绝对“听劝”,会考虑观众的感受。
尤其是日本军队的兽行,申奥很巧妙地平衡了尺度。
种种“令人不适”的场景,都被导演以冲洗照片的方式重塑,当痛苦经历成为一张张黑白照片,冲击不减。
昏红的暗房里,冲洗的是血腥和暴力。而来源于历史的哀鸣,能够穿越银幕。
日本军队施加女性的凌辱,镜头也没有拍摄过程和细节,而是直直盯着施暴者,不去消费受害者。
施暴者染上性病之后满是疮疤,让观众生理作呕,但这并不是身体歧视,而是对于泯灭人性的厌恶。
它越克制,氛围越压抑,更能激起观众的想象力和愤怒,更能理解炼狱。
尽管《南京照相馆》没那么完美,尽管它的艺术性还是在预期之内,但它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故事,搭建起了共通的民族记忆。
最近的几年,我们看过很多经验丰富、功成名就的导演拍摄出同类型的作品,在拍摄特殊历史作品时,总是无比别扭,要么傲慢,要么缺乏立场,要么假、大、空。
很难让人买账,因为里面充满了大量的生意、利用、消费和投机。
还有老一辈导演公开表示:“看不懂现在年轻人了”。本质上,不是他们看不懂年轻人,而是在他们眼里,看不到人。
或许,这也是当下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华语电影到了今天,考验的已经不仅仅是创作者的技巧或造诣。
与其关心政治,不如关心人,因为人的命运,反映出了政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作者:本可爱、局
上一篇:一个初学单片机入门的苦恼与心路
下一篇:等他32年:致敬陈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