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HIV暴露前预防(PrEP)领域再迎新突破。全球首创、每年仅需给药两次的HIV暴露前预防药物Lenacapavir(来那帕韦)近日正式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实现了与全球近乎 “零时差” 的同步可及。
Lenacapavir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衣壳抑制剂,适用于有感染HIV-1风险的成人和体重不小于35公斤的青少年进行暴露前预防,以降低通过性行为感染HIV-1的风险。
“这是HIV防控征程中的真正转折点。”首都医科大学艾滋病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做出如此评价。
Lenacapavir的落地将为HIV防控带来哪些社会意义,其在预防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现阶段我国HIV感染现状以及人们对暴露前预防的认知程度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张福杰教授做出了详细分析。
HIV防控尚存认知偏差
当前,HIV仍然是全球及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一旦感染,尚无治愈办法,如果未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
张福杰教授指出,医防融合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核心原则,然而当前社会对HIV的防控普遍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大家总认为HIV离自己很遥远而忽视预防。实际上我国HIV新发感染防控面临挑战,且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新报告感染者已达10.2万例,占全球新发感染的7.8%。一旦感染,患者将面临终身抗病毒治疗的身心负担。更需要注意的是,部分HIV感染者对自身已感染的情况并不知晓,自然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发展为艾滋病。
暴露前预防是现阶段HIV防控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作为降低高风险人群HIV新发感染的有效手段,暴露前预防被《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列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重要干预策略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也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提出降低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维持低流行水平的目标。
“目前公众对暴露前预防的知晓率仍处低位。即便有所耳闻,对其必要性、预防效果及操作流程等的理解,也远未达到科学、准确的程度。” 张福杰教授坦言,“暴露前预防的路径虽已打通,但这条道路仍需更多精细化的完善与修葺。”
疫苗研发难,长效防控是关键
HIV防控策略经历了从“行为干预”为主,到“行为+药物”结合的演进,暴露前预防作为重要的药物预防手段,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综合预防措施之一。然而现实中,由于每日服药的模式难以长期坚持,很多人用过但最终放弃,甚至知道但从未使用,这也让PrEP的普及面临挑战。
“对于一个HIV阴性的人来说,每天服用药物,早已超出了单纯医学疾病预防的范畴”张福杰教授结合实际谈到。每年仅需给药两次的Lenacapavir的出现,带来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 “长效方案”。给药后,药物会在体内缓释维持高效的抗病毒浓度,形成长达半年以上的保护屏障。
目前,Lenacapavir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HIV 暴露前预防。
在张福杰教授看来,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Lenacapavir的优势不仅在于有效性,更在于显著降低频繁服药带来的心理负担,避免了药物暴露引发的隐私风险,也避免因漏服或停服而导致预防失败。它尤其适用于担忧服药行为被家人、伴侣或同事发现,或因生活作息不稳定而难以坚持每日用药的人群,为其提供了一种长效且隐私保护性强的防护选择。
谈及Lenacapavir的作用机制时,张福杰教授形象地比喻道,Lenacapavir能够直接与HIV衣壳蛋白质亚基结合,它像精准的“病毒拆弹专家”,阻断了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如阻止病毒组装和释放,从而实现预防HIV感染。以前的药物更多像是“守在门口”,Lenacapavir则是“门、走廊和客厅”都安排了哨兵。此外,作为创新的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与其他现有药物不存在已知的交叉耐药性,这也就意味着当面对现有的一些耐药病毒株时,Lenacapavir同样有效。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Lenacapavir是HIV长效预防药物,而非预防性疫苗。”张福杰教授表示,长效预防药物不会像疫苗那样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是通过在人体内提前“放置”能够长时间维持特定浓度的药物,从而在之后的保护期内,阻止病毒的入侵,预防疾病。
张福杰教授表示,HIV 疫苗的研发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然而,当前在理论研究及动物试验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瓶颈,致使这一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未有能够有效预防 HIV 的疫苗问世。因此,现阶段以预防为主,通过科学防控避免感染,才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