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的臭脸,仿佛不经意间成为了代际网暴的原爆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Z 世代常常面无表情地穿梭于各种场景,那看似冷漠的“臭脸”,却被一些年长群体误解和诟病。他们或许只是在专注思考或疲惫应对,却被无端贴上了“没礼貌”“不友好”的标签。这种代际间的误解与偏见,如同一颗颗炸弹,在网络空间迅速扩散,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与冲突。其实,我们应尝试去理解 Z 世代的内心世界,摒弃偏见,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每一种表情和行为,避免让“臭脸”成为代际隔阂的象征。
瞪眼,只是一个普通的表情。
Z世代瞪眼,就成了现在互联网上最招骂的事。
在社会和生活的浪潮裹挟中,这代年轻人身如不系之舟,不断被推向聚光灯下。
面对必然的未来,冷脸或许是他们最后的防线了。
请你模仿一个表情:两眼空洞,表情呆滞,嘴唇微张。
这可能会让你一下子联想到下面的猪猪侠表情包。
现在,社媒为这种表情赐了一个专业名词,叫作“Z世代凝视”(Gen Z Stare)。
为什么偏偏是Z世代呢?
因为词语的创造者们认为: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只有Z世代的人们经常会露出这种表情,“像一只被灯突然照到的鹿”。
福布斯在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长时间、茫然、毫无表情的凝视”,也是一种“僵尸般的创伤反应”。
而这个听起来很晦涩的词,最近突然在美国的短视频中火了。
截止日前,TikTok话题#genzstare#下发布的视频已超过1.2W。而在Instagram等其他媒体上,这类视频的热度也高居不下,几乎每条的浏览量都已过万。
这波流量的始作俑者正是千禧一代的博主们。
引来大量探讨的原因则是,这些人在视频里不停地抱怨:每当和Z世代的人讲话时,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日常交流,总会特别的“费劲”。
他们声称,无论自己的用词多礼貌、面部表情多友善,Z世代的表现就像是突然之间断网了:一点反应也没有,让人搞不清楚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比如,“我只是问了一下他还用不用这个器械,对方就这么盯着我,也不说话。”
“我只是坐下来问个好,对方就跟看到鬼了一样,直勾勾地盯着我。”
更多的人则嘲讽:“他们老觉得自己特酷、有种疏离感,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表情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文化将热情洋溢默认为一种社交礼貌。而在点餐或结账等服务场景中,保持热情并主动进行简单的寒暄也是最基础的社交方式。
当然,露齿笑或者微笑,以及不时的大幅度肢体动作也是社交的基本礼仪之一。
因此,除了日常的对话,最多的吐槽针对的是从事服务业的Z世代,例如服务员、收银员等岗位。
很明显,年轻人“只干活不微笑”的工作态度让这些人很不适应,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十分傲慢和粗鲁的行为”。
比如,当你走进餐厅,试图微笑着点餐,然后Z世代员工的脸上没有一点动静。
或者,你走进咖啡厅后手舞足蹈地说了一堆客气话,Z世代员工只回答了“Yes”,就直接去做咖啡了。
也有从事服务员的人吐槽:就连被服务的时候,Z世代的反应似乎也异常迟钝。
“你好呀,请问今天想吃点啥?”
“......"
底下的评论也是一片附和的声音。
“千禧一代录视频前习惯停顿半秒,因为他们觉得对着设备说话别扭;而Z世代对人说话像对着设备一样生硬。Z世代已经没救了。”
“我属于老一辈的Z世代(泛指1997-1999年出生的Z世代),也绝对亲身体验到了Z世代的凝视。他们社交能力不足,对基本的礼貌一无所知。”
“我们千禧一代对这个世界来说还是太好了。”
在论坛上,也有更多人在愤怒地声讨Z世代。
“从来没见过这种人,在商店结账的时候竟然一句话都不说!这种服务也太糟糕了。”
“和X世代目光中的评判和蔑视不同,Z世代的眼神就好像灯亮着,但没人在家。”
“我16岁的儿子也这样。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喷水壶才是最有用的解决办法。”
虽然在中国的语境下,美国千禧一代所抨击的冷漠反而是我们心中保持距离感的礼貌。但各位职场人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代年轻人好像有点“傻乎乎”的。
就像文章开头的猪猪侠表情,现在简直成了实习生们的吉祥物。Z世代也把自己代入其中,不亦乐乎。
在一众调侃的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打响。
就像中国的长辈们不懂在社交软件上的微笑表情代表的是讽刺一样,眼神和表情从没有对错之分。上面那些千禧一代的火气实际也是一个道理。
但在他们孜孜不倦的攻势下,Z世代的网友们也彻底怒了。
我们都知道,这一代人被称为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大概也是最擅用网络进行进攻的群体。因此,Z世代们先想出了无数花样回怼这次抨击。
最开始,这些年轻人的言论还很温和。“这只是我们的常态,又没有影响什么啦”。
到后来,大家似乎有点忍无可忍了,也开始用同样的角色扮演方式反弹进攻。
他们统一的口径是:只有在面对特别莫名其妙的要求时,自己才会露出这种表情。
比如,“你点了一个不要香蕉的草莓香蕉奶昔,还指望我说啥呢?”
“你在一个二手服装商店跟我说不满意这个大小和颜色?这是要做什么?”
“当客人很有礼貌地问:‘你们这里有毛巾吗?’”
这样的风潮成为了Z世代誓死守卫的战线。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凝视,有没有种可能是因为你太蠢了?
博主@thisisjenae就此发了条diss的视频,直言“说得对。很多Z世代不知道如何与人交谈。但老一辈人这样无端谩骂的原因是他们话太多,却同时又太粗鲁和傲慢。”
事实上,面对“凝视”的除了反击派,还有理性的考据派。
一些专家认为:早在50年代-60年代左右,当摇滚乐、猫王和披头士崛起时,无神的死鱼眼就已经成为年轻朋克爱好者们的反叛标志。
在80年代青春片盛行之时,类似的眼神也作为青春期标志大量出现在电影里。
在影中,用这种眼神直面镜头或年长角色,是在对变化的反抗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例如约翰·休斯的《早餐俱乐部》和《春天不是读书天》。
因此,给这种眼神赋予“Z世代”这个标签似乎也是片面的观点。Reddit的成员@PhoneJazz甚至认为:在千禧一代之前的X世代,或许才是凝视的发明者。
他写道:这进一步证明了‘X世代凝视’是‘Z时代凝视’之前的事情,并在下方附上了经典电影Office Space中迈克尔·博尔顿的经典表情。
一位年轻的妈妈也留言说“这种眼神不是很常见嘛,我经常在我家孩子的脸上看到。”
尽管如此,社媒上的怒火并没有借势稀释。一场更大的反Z世代运动,反而被推动了。
凝视的热潮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Tiktok上的上几代人仅有的耐心。他们开始大量的吐槽各种Z世代令他们恼火已久的行为。
“我向邻居的小孩打招呼,他们已经好多次不理我了!”
“他说,我希望你好好教教这个小孩。”
“没有手机和GPS的话,Z世代会瞬间陷入昏迷。”
就连“Z世代不再使用钱包了”这件小事,也被端到台面上讲来讲去。
“他们忘带身份证件的原因,可能是屁股里放不下。离我远点,Z世代。”
在这场有关眼神的赛博战争之前,对年轻人的的围剿恐怕也不是一个新话题。
在国内外的媒体上搜索即可发现,Z世代已经成了主流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字眼。对他们想法的剖析更是流量的泉眼,只需加以批判似乎就能赢取大量浏览。
比如,虽然这个话题在Tiktok上越来越火,真心吐槽的人却少了。随便一刷,带Tag的视频几乎都是跟风的,甚至文案和BGM都是差不多的。
战火已经变味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今天的Z世代可能是人类文明上遭受最多批评的一波人。但即使音量再大,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有多特别。
在Z世代凝视的各类视频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没有礼貌、呆滞甚至是愚蠢的批评。而这实际上是每一代年轻人类都受到过的指责。
比如,中国不乏这样的例子。
70年代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反叛、不守规矩;80后曾被媒体定义为最惨的年轻人,90后小时候也常被批判位自私、自我中心、被宠坏的孩子。更别提现在的00后了。
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每一代被社会所忧虑的“垮掉的一代人”,最终都成为了一个世代的脊梁,无一例外。
这种舆情的周而复始,只能证明代际冲突是人类文明的寻常。
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指的是二战之后的文学运动
所谓代际冲突,尤其是Z世代已垮、这代人不行的类似论调在今天之所以显得庞大,是因为互联网的繁荣与社交平台的兴起。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无门槛的,在网上进行发言更是如此。这样的环境使得每个人都能将个人的好恶融入公共空间的讨论之中。
而这些言论经过算法的催化,满足着这个时代的身份政治需要和每一个人无处发泄的戾气和怒火,在流量的推动下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爆款议题。
回望人类历史的历代冲突,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总结出摩擦的来源,无非以下两点:
一、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差异;
二、政治经济环境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分野。
第一点不难理解。依然以中国经验为例,90后估计都有这样的记忆:
随着电子游戏成为年轻一代最重要的娱乐活动,社会舆论也对这种文化表现出了恐惧。所谓的戒网瘾学校就是代际冲突背后,关于生活方式差异的具象表现。
Z世代也是如此。
作为第一代互联网原生民,他们依托这里进行社交,也在这个虚拟和现实结合的环境下生成了独特的语言。
就像之前的非主流火星文和手抄诗集,或者是现在小学生喜欢的首字母简写和流行语一样。
这是一个世代的符号,虽时常不被理解,却也不足以成为嘲讽年轻人的笑料。
相比之下,第二点所提及的政治与经济对人的价值观影响则更加深远。
浏览国内外的媒体可以发现,无论发生的事件多么不同。全球面对Z世代的口风都是一样的:急躁、阴郁和极端。比如,大量社媒都在抨击手机带来的危害,和这代人能力的缺失。
这些特质被浓缩成一个个碎片,在社交媒体的言论上被集中表现、报道。而其中蕴含的情绪地雷也被压缩,直到被看客们的怒火点燃。
而在这些报道中,人们总喜欢用过去的事情和现在进行对比,用夸赞原来的好,来突出现在的萎靡。最近流行的复古风潮背后也暗含这条对旧时世界的怀念逻辑。
这个美化过去记忆的机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玫瑰色回忆效应”(Rosy Retrospection)。它认为人们在回忆过去时总会产生一种认知偏差。大脑会自动剔除苦难成分,保留比当时实际感受更为积极的情感色彩。
这种基于时代的自恋特质,经互联网发酵形成一波尊严政治。在通过Z世代、千禧一代等代际标签,人们在用年龄这个简单的属性来建构社群,也是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永久追逐。
因此在这些千禧一代的潜意识中,大概觉得认可Z世代约等于下降自己的社会群体。抗拒对新人们的理解,也是心中对自我的保护机制。
不得不说,Z世代中也有很多言论令人不适、甚至是恐惧。以至于在很多成长于“经济上行期”的老一代看来就像是怪物一样难以理解。
但没有世代能摆脱时代的印记。
成长于经济上行期的人们是乐观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流动性更强的周期里。
个人的努力自然可以和时代发展浪潮一起同频共振,向上攀爬。欧美的婴儿潮、日本的战后一代和中国的50、60后正是这个时期孕育的产物。
但Z世代呢?他们生活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商业社会,也面对的是一个用过去经验也无法改变现实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中国的网友会抱怨爸妈对职场的想象太“天真”了。
如果你觉得还是很抽象,下面这篇新鲜报告大概可以表现出这样的严峻情况:
在今年2月,《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非常直接:如何在2025年变富?
答案是——继承家业,或者嫁个有钱人。据推测,仅仅在今年,各家的富人们将继承约 6 万亿美元的遗产。
文章同样表示,遗产的继承会骤然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美联储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 5% 的美国人平均获得的遗产远远超过 50000 美元,而中间收入者的平均遗产约为 5000 美元。
富人将接受更高层的教育和社会资源,因此在未来实现“成功”的几率也水涨船高。而中低层收入的群体将因为资源不均,被困在基础的生存困难中。
在这样的轨迹下,金字塔层级间的距离将继续扩大,这是必然发生的事。而每一代新生的人都会因此更感到一种落差感。
我们总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看时代的境遇。但在舆论和流量的裹挟中,人们却只被怒火蒙目,往往忽视了环境的巨大推力。
能肯定的是,这样的状况不止在美国发生,也在全球各地上演。如果青年的这些报道无法令你共情,请这样想想:
当你从小被教育通过个人努力就能改善生活,结果真的进入社会时却,发现你的努力在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前毫无效力时;
当你突然发觉阶级固化,自己的天花板是人家脚底板时;
你能不失望吗,能不生气吗?
在同样现状下挣扎的一代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定和上个时代是不同的。他们迷恋情绪消费、经常自嘲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而两种认知在同一片场域发声和生活时,又怎么可能不争吵?
Z世代凝视引发的全球性争议,根本上就是代际摩擦的表现之一,也是社会各面的倒影。
回归这种眼神产生的直接原因,佩珀代因大学临床和法医神经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Judy Ho认为,对许多Z世代来说,凝视是一种非语言方式的微妙抗议,用来表达对那些让人感觉居高临下、重复或评判等问题的不适。
虽然有很多人不爽Z世代的表情,但这种摩擦恰巧证明了这个世代的生命力:这说明他们还有对改变的期待,和对命运不顺从的勇气。
请放心,任由它生长并不会让地球毁灭。每一代人的摩擦只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发出的声响。
年轻当然不代表天然正确,但他们的长辈真的认为保持一个静态的社会、不断复刻自己,就一定是好的吗?
要我觉得,那也太死气沉沉了。
文章标题:Z世代的臭脸,成了代际网暴的原爆点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44279.html
阅读原文:Z世代的臭脸,成了代际网暴的原爆点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