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武松是出了名的猛人,一拳一脚间打得对手人仰马翻,尤其那一场“醉打蒋门神”,堪称个人战斗力的巅峰展示。但奇怪的是,蒋门神背后的靠山张都监,面对这样一位武艺高强、敢拼敢杀的狠角色,不仅没有拉拢收编,反而千方百计地设局陷害,最后把他送上不归路。这事怎么看都有点反常。那么,张都监图什么?他为何不惜得罪一个猛虎般的武松,也要置之死地?
事情得从武松初到孟州说起。那时他因杀嫂被发配,刚落脚孟州地牢。地牢的管营正是施恩的父亲,典型的地方豪强,黑白通吃。而施恩本人,虽挂着个“管营公子”的名头,实则就是个靠收“闲钱”吃饭的黑商头目。他在孟州“快活林”开了家酒肉铺,每月收租收保护费,靠的是拳头与人脉。但最近日子不好过,他的地盘被人硬抢了——那人就是张团练手下的蒋门神。
书中说得明白:“蒋门神打得施恩卧床两月,夺了快活林,三五百两银子一月的利钱尽归他手。”这就不只是小打小闹,而是明目张胆地抢钱砸场子。对施恩来说,钱被抢了,面子也丢了。但他打不过蒋门神,正发愁时,恰好迎来了“打虎英雄”武松——这不正是天赐援兵?
于是,施恩开始“好酒好肉”地伺候武松,用情用意都是套路。他要的是武松出马帮他收回快活林。而武松这人虽说性子刚烈,但也讲“情义”二字。施恩一番“以兄呼弟”的苦肉计,加上自己在牢中确实受了人情,于是决定出手。
再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熟:武松灌酒下山,醉拳三两下打得蒋门神叫爹,施恩重掌快活林,银子又流回口袋。但这背后,真正输了的是谁?是蒋门神的后台张团练,更是张团练的顶头上司张都监。
你想啊,张都监明面上是堂堂一方武官,手下却被一名囚徒打趴在地上,这面子往哪搁?尤其是张团练在书中一贯跋扈,“营中最是势利之人”,他怎么会咽得下这口气?于是他跑去找张都监诉苦,说蒋门神被打、地盘被抢,是因为施恩收留了一个杀人犯。
这时候,张都监要考虑的就不是“武松能不能打”这么简单了。他得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武松听谁的?不是听我的,是听施恩的。
第二,他为谁出手?不是为了朝廷,是为了夺回快活林。
第三,他杀人有没有后果?杀得对方没还手之力,却逍遥法外。
这三点合起来,张都监得出一个结论:这人太危险,不能收,只能除。
事实上,张都监也不是没见识的人。他当然知道武松的本事,但正因为他本事大,才更不能留。试想,若今日他为施恩出手,改日他要是被人收买,再来砸我张都监的场子,我还有命在?张都监治下可不是梁山泊,也不是讲江湖义气的黑帮,他需要的是忠心听话的人,不是随便就能翻脸、出拳、杀人的虎将。
从战略角度说,张都监这一方掌握了制度与公权力,而武松不过是个发配来的囚犯,说白了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像武松这种“自己做主”的猛将,在体制里没有价值,反而可能变成隐患。更别说,张都监与施恩本就存在经济冲突,武松偏偏是施恩的战将,自然是敌人的利刃,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因此,张都监定下计策,借色诱之计、杀人之名,设局陷害武松。一来除掉这颗不稳定的棋子,二来向张团练交代,三来重夺快活林的利益,还可顺手将施恩压制一头——这一招真是一石三鸟。
张都监不是傻,他只是在这盘博弈中选择了对他最稳妥的方式。从“体制理性”的角度讲,武松太强,恰恰是他被清除的理由。他若是那种谨言慎行、唯命是从的官场中人,说不定还能混个小官,但偏偏不是。
说到底,这不是个人情感问题,是体制排斥异类的铁律。一个敢杀嫂杀人、替朋友出拳的人,也许适合江湖,适合梁山,适合快意恩仇,却绝不适合张都监那一亩三分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