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开会+培训”的模式,已逐渐向“移动式培训”转变。尤其对于创新企业、高校团队与科研单位来说,脱离熟悉环境,走进异地文化氛围,是一次重构视野与认知结构的绝佳机会。
这也让“海外短期培训”成为越来越多组织的新选择。而其中,新加坡,正逐步成为中国高校与机构优先考虑的目的地之一。
本文以某985高校科技项目孵化团队赴新加坡短期培训的经历为例,呈现一次完整的异地培训接待流程,也展现新加坡旅行社在整个项目执行中的深度参与角色。执行单位为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PTE LTD),以其地接经验与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为本次培训项目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持。
项目背景:一支“半学生、半创业”的团队
来自中国西部的这支团队由某高校科技孵化项目主导,参与者包括硕博研究生、青年教师与创新企业合作方代表,共计19人。团队目标是在东南亚环境中了解跨境创业机会、科技落地模式与本地支持政策。
培训周期为6天,内容包括:
由于团队成员分布年龄跨度大、出行经验参差不齐,对接待方的专业性与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行程设计:学术、企业、文化的三线并行
新加坡金溪旅行社从初期方案起即参与整体设计,根据主办方目标,协助对接本地多方机构,并构建了以下三条并行线路:
学术线
企业线
文化线
三线内容互有穿插,使团队能在不同维度沉浸式了解新加坡的创新生态与社会结构。
落地执行:旅行社如何配合完成一场“培训+研修”?
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场教育活动,但对旅行社来说,真正的挑战却在于:
本次项目中,**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PTE LTD)**提供了以下支持:
团队反馈:远不止“看一看”,而是“带走了一些东西”
培训结束前一晚,项目负责人组织了反馈会。多数成员表示,这次旅程中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看到新加坡的城市建设或创业环境,而是感受到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位成员表示:“旅行社不是来‘带我们玩’的,而是真正在背后推进整件事。”这也打破了他们对“旅行社只管订车订餐”的刻板印象。
小结:异地培训不是旅行升级,而是体验再设计
对越来越多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而言,短期异地培训是一种融合“输入与输出”的高效模式。而选择一个既熟悉本地文化,又了解中文客户需求的合作方,将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成效。
在这场项目中,新加坡旅行社不仅仅是“执行方”,更是“协同设计者”;而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PTE LTD),凭借丰富经验与在地网络,把一场跨文化的尝试,落实成可感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