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点蚊香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赶蚊虫,但仅靠家家点蚊香来预防基孔肯雅热并不完全靠谱。蚊虫传播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途径,除了点蚊香,还需做好环境整治,清除积水等蚊虫滋生地。而且,并非所有蚊虫都怕蚊香,一些特殊种类的蚊虫可能对蚊香免疫。所以,家家点蚊香只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措施之一,不能将其视为唯一或绝对有效的方法,还应综合采取多种防控手段,如使用蚊帐、安装纱窗等,以更好地预防该疾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博的科普园,题图来自:AI生成
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在高位,对于这种蚊媒病,点蚊香成了一种常见防护建议。可是鼓励“家家点蚊香”真的靠谱吗?
蚊香灭蚊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除虫菊酯类物质。除虫菊酯最早是从除虫菊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杀虫剂,对人这样的哺乳类动物毒性较低,对蚊子等昆虫毒性高。
除虫菊的原产地在欧洲地中海地区,也是因含有除虫菊酯这天然杀虫剂被广泛引种。蚊香则是日本人发明,1886年,日本人上山英一郎从美国引入除虫菊,据说其夫人在仓库看到蛇,受到启发,最终发明了螺旋型的蚊香。
但现在的蚊香基本都不再使用天然除虫菊酯,而是人工合成的类除虫菊酯,与天然除虫菊酯作用相似,可是经化学合成,产量大,价格低廉。
机理上,所有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是通过传递电信号起作用,这些生理电信号的产生仰赖神经细胞上特殊的离子通道,有规律地放一些金属离子进出细胞,形成电压。神经细胞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离子通道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看名字便能猜到,这是通过“开关”来掌控钠离子的进出。除虫菊酯能让昆虫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导致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进而昆虫因运动协调能力丧失、瘫痪、死亡。
哺乳类代谢除虫菊酯的能力很强,体型又大,因此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人来说很安全。
要杀死昆虫,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显然需要达到一定浓度,不过就算达不到杀虫所需的浓度,也可以起到驱虫作用。但这些有一个大前提:别遇上耐药的昆虫。
而这也是无论原料是天然还是合成除虫菊酯,蚊香都要面临的现实挑战:很多蚊子已经形成了对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这里面就包括中国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主力,白纹伊蚊。2024年一项在贵州登革热(也由白纹伊蚊传播)监控区域的研究,显示当地白纹伊蚊对集中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存在普遍的抗性:
各个区域找到的白纹伊蚊,面对集中常用的除虫菊杀虫剂,死亡率很少超过40%: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有时你明明点了蚊香,蚊子岿然不为所动。
家家点蚊香,搞不好只能起心理安慰作用。
其它因素也会让蚊香对基孔肯雅热的压制能力可疑。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不仅存在对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抗药性,习性也和蚊香“犯冲”。
白纹伊蚊喜欢在白天活动,还是个不着家的“野蚊子”,多在户外,很少进入室内。晚上点蚊香,熏到你家小强的概率远大于击退白纹伊蚊。
而说到“熏”,不得不提醒,传统蚊香有成为室内空气污染源的潜力。过去有研究显示一些蚊香燃烧产生的PM2.5堪比上百支香烟。2023年的一篇论文检验了几个中国主流蚊香,发现使用时让室内PM2.5超标1.59—7.42倍:
偶尔点个蚊香影响可能不大,但真要是家家户户日日夜夜地点,那可不好说。
当然,更大的风险或许是火灾隐患,1999年震惊世界的韩国海洋乐园夏令营大火,引发大火的就是无人注意的蚊香,最终造成19名儿童,4名成人丧身火海。
总之,考虑到白纹伊蚊的习性、蚊香本身的缺陷,以及潜在的风险,呼吁家家户户点蚊香好像很难算是思虑周全的建议。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63138-0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4164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0910422300165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ID:Story-about-Science),作者:Y博的科普园
下一篇:仅用3天,10倍牛股变15倍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