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媒体为公关输送人才的模式已逐渐式微。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崛起,媒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渐被削弱,其对公关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能力也大不如前。而新兴的自媒体领域,更注重个人的创意和观点表达,与传统公关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规范有所不同。这使得公关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人才来源和培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徐浩峰在《师父》中安排了一段对话,郑山傲对陈识说,天津十九家武馆,没有一家真教功夫。
最近半年,竟然还有很多企业来找我打工,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都有。但我从一头家养动物变成野生动物后,再也回不去了,哪怕这家公司将来不做了,必然也是去做全职作家,这辈子再去打工的可能性为零。买卖不成,那很多兄弟就托我帮忙找人,在这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企业想重金招公关、媒体,却已经无人可挖了,曾经公关的人才蓄水池干了。
放眼整个中国的商业版图,90%的规模企业的公关一号位,都来自媒体,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百度、蒙牛、伊利、蔚来、字节、快手、滴滴……剩下的10%基本是管培生。
这个用人逻辑非常简单。公关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媒体,媒体人当然更了解媒体人,一个圈子里的,关系自然好处理,这就解决了渠道问题。如果这个媒体人才华横溢,那么内容能力也有了,内容和渠道双管齐下,就有了工作的基本面,只要情商过关,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就算出厂合格。
这些媒体人去了企业后,创造了中国30年轰轰烈烈的公关史,留下了无数经典战役。
这条人才输送路径原本非常通顺,大企业招公关一号位或者中层的逻辑很简单,去知名媒体挖人,主笔、主编甚至总编,挖来即可。
年轻人大学毕业,去媒体为了理想奋斗几年,学到了真本领,跟社会的阴暗面斗争,建立了自己的人脉江湖,学会了接人待物,也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到了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年纪后,顺理成章去企业发光发热,发家致富,养活一家老小,还能把媒体的机会留给下一波年轻人。
这样的配合,从1995年开始到2015年的20年期间一直通用。我今天之所以还有口饭吃,就是因为跟我同时期的记者现在都在各个大厂做VP,仰赖兄弟们赏口饭吃。
南方报系15年前的骨干人才,几乎全部被公关行业掏空。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全部成为了大厂公关核心,北京的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几家都市报如北青报、京华时报、新京报,还有新浪、搜狐等也同样贡献了无数人才。上海在这方面稍微差一点,外企用人的逻辑不太一样。当然,一财还是培养了一批。
现在,这条路却断档了。1990年出生的一批优秀记者离开媒体后,就后继无人了。我起码已经有十年没有看到过像样的调查新闻了。或者说,调查记者这个类目已经绝种,后面巴拉巴拉,此处略去十万字。
但是企业的公关人才需求却依旧是源源不断,很多公关一号位甚至还在位置上,也一直在为自己找接班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上升期的500强企业,公关一号位生命周期能超过5年,已经算长的。在这种位置上干了5年后,人的心力、体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5年赚到的钱也足够后面花了,找人接班也是必定要考虑的,否则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但从三年前,大家就发现,现在人越来越难找,媒体里能挖的人,早就被挖走了。15年之后进去的人,早已经丧失了企业需要的内容策划能力,不同时代赋予的内容能力是不一样的。今天还在媒体里的同志们擅长的内容策划能力,在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发挥余地,“定了”“刚刚”“官宣”“震惊”都被玩成了标题,这种创新,不要也罢。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在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厂中,看到的中层最多也是90年左右生人,再往后我就看不到了。
机构媒体搞不定,那么很多企业就开始动自媒体的主意,把一些头部自媒体的合伙人,甚至创始人,挖过去,也算是曲线救国。王自如算不算之前的案例?哈哈,也许不算,这种事这几年也发生了不少,就不点名了。大厂也清楚,自媒体里只有老板有能力,下面干活的人基本就是机器人。
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就只能去同行那里挖了。
现在从同类型企业里挖人的难度很大,大家现在都是求稳。大部分企业都提供不了飞跃发展、暴富的可能性,规模都差不多,收入也不会大幅度提高,何必动来动去?现在出现的局面就是,想挖的挖不动,能挖的不想要。
在这件事背后,我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媒体不能像十五年前的机构媒体那样,培养出真正的媒体人才?你当然想问,为什么机构媒体也失去了这个功能,这个话题不聊,我知道你想害我。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地方,天津武馆不教真功夫,是不是可以套用在自媒体身上?自媒体的老板们都很能干,但是大多数怕是也不教真功夫。
首先,一大部分自媒体是刷脸导向型的生意模式。
一个老板,算是行业老人,大家给几分薄面,每年各家给点预算,老同志往往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两个年轻人代笔,写完之后,老同志改改,企业也就认了。一年两年,反正就是这样,交付的产品就是不死不活,这是一种平衡态,也没人打破这种行规,在这种状态下,能学到本领,也算是见鬼。老同志自己亲自上,怕是都写不出行业要的东西了。
其次,自媒体能写好软文才是核心。
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当年的机构媒体,内容是不卖的,卖的是硬广。而现在的自媒体,硬广没人要,都是卖内容为生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十之八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篇软文上。
这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靠写软文成为媒体高手的,但是从正规媒体写作训练出来的高手,却很容易把软文写好。
其次,师父们的确也不想好好教。
我们一帮中登、老登聚会时,往往会批斗白眼狼。这些年,我又培养了谁谁谁,然后就跑了,自媒体主编与老板之间的狗血故事,不胜其多。其实大家也想教真本事,但现在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一个年轻人你花个两年时间教完了,人脉也差不多,随手就自己干了,他就变成了你的竞对。不好好教,一直控制资源和人脉,反而能多干两年。
最后,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啥去自媒体。
年轻人打工,尤其是有才华的年轻人,要不图个名,比如当年大伙儿去报社、杂志、电视台,无冕之王嘛。要不图个钱,你开出足够多的工资。现在的自媒体,很显然两条都不满足,那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啥要来自媒体给你打工呢?
那么,自媒体到底能不能培养出人才?这也是我最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但前提是自媒体的老板要舍得自己将来做配角。
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媒体没有永远的老板,在这种组织里只有两种核心竞争力:内容能力,商务能力,如果你的晚辈在这两种能力上都超越了你,你就必须思考让别人做你的老板了。年轻人愿不愿意带你喝口汤,可能还要看人家脸色。
很多自媒体老板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出去混混,然后家里有人能批量给自己生产好内容,自己做一个刷脸到处好吃好喝的甩手掌柜。但是放眼望去,这是痴心妄想,无人能实现,最终还是要自己干活。
媒体的核心是内容,当一个人掌握了生产稀缺内容的能力时,商务的价值基本可以降为零。
所以,作为前辈,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们这一行就是手艺活,跟理发店、饭店、铁匠铺、制瓷一样。如果你要开门收徒,又想要徒弟将来接自己的衣钵,就必须控制人数,不能求规模化。师父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个三年时间作业,倾囊相授,带着出去见人、见世界。在三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年轻人最终有归属感。直到最后,慢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给年轻人,让人家做大股东、做真正的话事人,形成传承。
所以我觉得个人IP是没有价值的,仅仅能赚钱而已,谈不上品牌。比如一口老炮,今天我在写,它是一口老炮,如果我不写了,这个品牌无法再延续,没人能接过去、写下去,这就是昙花一现。我不写了,还有一个新的人,会用另外一种认知、一种视角、一种态度继续写,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IP、真正的品牌。
我最近正在以身试法,做这个测试。我找了两个年轻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打算花上三年时间,把所有的“知道”,都告诉他们,我想试验一下,我的假设是否可以成功,人与人之间,在我们这一行,到底会不会有所谓的传承。
最后,话题回到企业身上。
从媒体中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补充自己公关传播人才不足的路,既然堵死了,那如何解决?我们看一看,为何多年以来,阿里巴巴的公关团队从来不缺人。第一,阿里的板凳够深,当年挖走的优秀媒体人最多,这与第一代老板王帅的个人喜好就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喜欢媒体人;其次,因为阿里算是行业内最早形成内部培养人才机制的公司,从阿里成长起来的优秀公关人,也一样很多。
这就是将来企业要面对的局面。公关要形成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师徒授业,大厂公关也要开门教真功夫了。这个机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就是因为以前媒体的人太多、太好用,也太好挖。
说实话,这个机制对于大厂公关一号位的挑战非常大,但凡超过50人的公关团队,人事关系都相对复杂,内卷严重;在谷歌,人们强调,企业要找A类人才做同事,A类人才的第一标准就是喜欢和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一起工作,但是有多少大厂公关有勇气培养将来可能代替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说千道万,谁让媒体不再输送人才了呢。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讨厌回忆往昔,但是这周,我也忍不住开始回忆了。我真的不喜欢今天的生活,刷短视频的日子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至于AI时代,则更加让人心烦。肉眼可见的是,第一批AI时代的寄生虫已经出现,他们的大脑已经长在了AI身上,写方案、稿子、信源,甚至写封情书,都要用AI辅助。
在这样的局面中,人还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 (ID:yikoulaopao),作者:一口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