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九三阅兵”的日期临近,李在明意识到自己不宜得罪中国,决定派遣代表团赴华,并亲自写信表达诚意。天安门城楼前,阅兵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镜头的调整、设备的检查都在有序进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距离开幕已经仅剩半个月时间。综合演练已进行了两次,最近一次演练规模达到了约4万人。中国方面已决定在8月20日上午召开发布会,全面介绍阅兵的阵容、装备亮点和人员情况。简而言之,这次纪念活动的规格空前,信息全面透明。
然而,当目光转向东边,局势就显得微妙起来。韩国,曾经被日本侵略的国家,这次在阅兵的观礼席上缺席。虽然邀请函早已发出,韩国总统却没有亲自到场。官方给出的理由很直接:必须考虑到韩美同盟的敏感性,并且总统还未拜访华盛顿,提前到北京显得不合适。原本韩国还提出,如果特朗普亲自来北京观礼,韩国总统也可能前来。可是,特朗普的缺席使得李在明找到了“不去”的理由。
李在明的外交日程很快就排了出来:8月23日至24日,先访问日本,拜会日本首相石破茂;8月24日至26日,再飞往美国,25日与特朗普会面。议题已经明确,主要包括深化韩美同盟,并强化韩美日三方合作。同时,从经济层面看,涉及到半导体、造船和关键矿产等行业,这些领域的合作背后,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味。
李在明上任后的外交路线曾因过于强硬而遭遇挑战。站队反华的策略,带来了韩国经济和外交的巨大压力。中国市场的依赖、产业链的紧密配合,以及人员的流动,任何不当的举措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深远。现实的反馈让韩国不得不谨慎行事,避免彻底得罪中国。
风向一度有所变化,李在明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尽管出访美日的行程没有改变,他也决定加码,计划在8月25日左右派遣特使团赴北京,带上他的亲笔信,争取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特使团成员也逐渐浮出水面,包括前韩国国会议长朴炳锡、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等人。此时的时间安排更显得意义深远——8月24日恰逢中韩建交32周年,前后呼应,政治信号不言而喻。
韩国是否会派遣更有分量的人物来出席观礼,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焦点。此前,韩国总统室发言人姜由桢曾表示,如果国会议长禹元植代替总统出席,也无需特别批准或额外通报。国会议长在韩国的国宾排序中排在第二,这一安排从形式上看是合乎规则的。
然而,尽管派遣特使团是一个实际的行动,背后的政治含义和诚意仍然是关注的关键。特使团的成员虽然在政治资历上不乏亮点,但如果最终只是以现有的阵容赴华,虽然可以应付场面,但诚意显得稍显不足。随着阅兵的临近,时间窗口也越来越窄,韩国是否能派出更高规格的人物,如何展现出足够的诚意,成为了观察的焦点。
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如何拿捏分寸。纪念活动的意义远超一个单一国家的范畴。对于韩国而言,抗击侵略的历史伤痕深深刻在国人心中。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如果不赴北京,舆论势必会提出质疑:这是否是在回避历史记忆?对于李在明来说,他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顾及韩美同盟的承诺,又不能忽视中国在韩国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不同的外交选项中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他必须应对的挑战。
从北京的角度看,局势相对稳定。阅兵大典即将举行,发布会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所有的队伍、装备、流程都在公开透明的轨道上进行。这种稳定感为外交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任何愿意前来交流和观礼的国家,都将在规范框架下得到相应的安排。北京的“预期可见”使得各方在作出回应时,必须更加明确。
如果韩国国会议长出现在北京,那么这一举动的意义远超“象征”,而是一个实质性的定位。两国媒体必定会在时间线上记录下这一时刻,作为中韩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的标志。而这是否意味着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还要看随后的互动,比如部长级的会面,或产业对话中的具体安排。如果韩国的表现只是短暂的出现,然后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那只能算是一次“公关”操作。
如果最终只派遣特使团,且没有更高规格的官员出席,且访问美日的措辞偏向强硬,那么李在明的外交策略就显得有些矛盾——一方面高调寻求国际同盟,另一方面又保持与中国的沟通不失联。这种策略虽然可行,但无疑会在内外压力的交织下,限制行动的灵活性。
最容易被忽视的,或许是时间点的象征意义。80周年的纪念,既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对和平的提醒。这份历史记忆对于韩国来说,早已融入了国家的文化与教科书中。如何在这一时刻给出得体的回应,考验的是政治智慧与判断力。既要维护与同盟国的关系,又要确保与最大邻国的稳定交往,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如何巧妙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