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购买俄罗斯石油遭遇二级制裁的事件中,一直对美国指责“双重标准”。印度质疑为何中欧国家不受制裁,唯独自己被当作“冤大头”接受制裁。对此,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财长贝森特等先后发表过意见。而最近,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言论则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他主动为中国开脱,提出了“不一样的豁免理由”,并在此基础上向中方提出了一个请求。印度终于意识到,为什么中国能够免受制裁,而自己却无法逃脱。
据报道,万斯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表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明确表示:“不会因为中俄贸易问题对中国加征新关税”,并且给出了理由——当前的关税已经足够高。这个态度转变与之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财长贝森特的看法明显不同。鲁比奥和贝森特都认为,对中国加大制裁将推高全球油价,反而会适得其反。至于印度为何会遭遇制裁,美国的理由是,印度购买的俄罗斯石油量大幅增加,从俄乌冲突前的1%飙升至42%,同时印度还通过倒卖石油赚取差价,这让美国无法接受。
更为微妙的是,万斯还特意向中国提出了请求。他补充道,中美之间已经多次就俄乌问题进行了沟通,美国希望中国能够在此问题上做出一定努力,帮助推动乌克兰冲突的结束。这表明,美国不仅在对俄油进行二级制裁时只针对印度,还希望通过关税豁免换取中国在外交上的支持。这样的一种博弈,反映出大国之间的深刻利益交织。
从美国的制裁措施来看,特朗普政府曾因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对印度进行制裁,甚至加征了两轮关税,导致印度输美商品的税率飙升至50%。相比之下,欧盟的税率为15%,日韩为20%。这也让印度媒体愤怒指责“为何中国能够获得豁免,印度却要受到惩罚”。但从一个更深层的层面来看,这也暴露出大国博弈中的一个现实——实力才是决定能否免除制裁的关键。而万斯对华态度的转变,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首先,美国现行的对华关税体系非常复杂,再加征新税可能会对美国的企业供应链造成直接冲击。许多科技公司,如英伟达等,都依赖中国市场,甚至促使特朗普政府放宽了对AI芯片出口的限制。其次,万斯明确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在俄乌问题上获得中国的外交支持,这也是美国对中国的一种求助。通过关税豁免来换取外交合作,这表明美国并不是单纯地在对中国进行制裁,而是想通过合作换取利益。同时,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来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有所顾虑,他表示,如果对中国加工的俄罗斯石油进行制裁,将会推高全球油价,并可能引发欧洲盟友的反弹。
与此相比,印度的反制措施显得相对薄弱。在面对美国的指责时,印度虽曾反击,认为美国的立场自相矛盾,但最终也没有实质性的反应。尽管印度外交部公开反驳,但这些言辞显然并不足以影响美国的决策。美方指责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占比从冲突前的1%飙升至42%,而印度也只能在口头上进行警告。更为严峻的是,美国的高关税对印度经济造成了明显的压力,特别是印度政府拒绝对美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一旦妥协,印度国内中小企业可能会遭受重创。
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反制策略在应对美国压力时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通过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应对压力,在AI、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根据OECD数据),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31.6%。而且,美国的太阳能板和汽车零部件等大多数都依赖中国制造,这无疑迫使美国企业在特朗普政府面前游说,要求放宽限制。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手段也十分有效,特别是在稀土资源的管制上。万斯曾坦言,如果中国超越美国,那是因为美国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实际上承认了中国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在美方施压下几乎没有反制的空间。印度只能依赖“自力更生”来应对困境。印度甚至考虑重启与中国的边境贸易口岸,诸如普拉克山口等。这种情况下,万斯对华态度的转变和对印度的打压,实际上是美国在进行“美国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科技实力,成为美国“无法制裁的对手”,而印度由于对美依赖度较高、议价能力较弱,最终沦为战略上的牺牲品。这也再次证明,是否能够制裁一个国家,完全取决于国家的实力与所需付出的代价,万斯显然已经对此做出了深刻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