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动静挺大。德国取消纯电补贴,美国砍了充电桩预算,欧洲车企也放慢了纯电投资。有人说这是 “集体放弃新能源车”,其实不是,这只是转型中的暂时调整。
欧美新能源车市场占比一直没超过 15%。消费者担心充电不方便,用着不划算,续航也不够。就说充电吧,美国公共充电桩才 50 万个,70% 都集中在加州。欧洲电网改造慢,快充桩还不到三成,德国车主平均得开 15 公里才能找到充电桩。
电价也是个问题。德国电价到了 0.35 欧元一度,油价却因地缘问题长期低于 1.5 美元一升。这样一来,电车用着反而不便宜了。车企也难,全转电动会影响现有产业链和就业,不转又完不成碳中和目标,真是左右为难。
和欧美不一样,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了实打实的优势。技术上,比亚迪的插混技术让油耗降到 3 升百公里。宁德时代的电池包利用率超过 72%,上汽智己 L6 的固态电池储电能力更强。
成本方面,中国掌控着全球 60% 的电池材料,74% 的专利。电池生产成本比欧美低三成,所以中国新能源车在欧美卖,价格上仍有优势。
生态上更不用多说。中国已经建了 600 万个充电桩,98% 的地级市都能覆盖,车、桩、网配合得很好。欧美充电桩却有四成时间空着,基础设施跟不上,用户体验自然差。
面对欧美市场的调整,中国得继续稳住脚步。技术上要接着使劲,在固态电池、超快充、智能驾驶这些领域多投入。蔚来建了 3000 多座换电站,理想出了快充电池,这些创新都在让用车体验更好。
市场上要抓住机会出海。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 106 万辆,比去年同期涨了 75.2%。比亚迪元 PLUS、吉利电车在比利时、英国卖得越来越火。
生态上要把国内市场补得更全。“充电桩下乡”“二手车出口” 这些政策挺好。中石化计划三年建十万座超充站,奇瑞在东南亚销量涨了 40%,中国标准正在走向世界。
全球新能源车的竞争还没结束。欧美车企还在为充电、成本、就业头疼时,中国已经用十年时间建起了完整的生态。就像高铁从引进到领跑,新能源车也得稳住方向。真正的领先者不会因为别人的节奏乱了阵脚,而是靠持续创新决定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