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工作,原来是“抑郁”了?
创始人
2025-08-26 19:22:40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责编:罗文,作者:简单心理,原文标题:《沉迷工作,原来是「抑郁」了?》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过去一年总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像「变了个人」,直到最近他开始疯狂在夜里跑步,我才意识到,他可能是抑郁了。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只会表现为「情绪低落」、「爱哭」,但在男性身上,抑郁往往呈现出其他特征。愤怒、冲动、甚至过度运动、酗酒,都可能是他们应对痛苦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抑郁的女性可能看起来更沮丧,而抑郁的男性可能会表现得个「糟糕的人」。


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根据2019年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各类抑郁障碍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中抑郁症男性患者约为35%,女性患者约占65%。


资深精神科专家吴志国坦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女性患病率更高,而男性抑郁患者的自杀完成率却远远超过女性。


一份英国2020年的调查显示,虽然女性更有可能尝试自杀或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但男性约占所有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三。


吴志国医生,是一名有20多年一线临床经验的精神科专家。他曾参与2014年《中国抑郁障碍症状学调查》,研究方向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现象学。


「抑郁症说起来简单,但国内的诊断和理解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吴医生说。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他的分享,一起了解男性抑郁的隐匿与风险


▼以下是简单心理和吴志国的对谈:


吴志国,资深心理医学科医生,主攻方向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精准诊断和优化治疗。


01、「工作狂」,也可能是抑郁


从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男性抑郁的特征往往「非常规」:有些男性会用「工作狂」「爱运动」「沉迷游戏」等掩盖情绪低落,这种「功能性抑郁」往往会导致男性抑郁容易被忽视。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病人,他事业成功。但在抑郁发作时,他反而更拼命投入工作,同时完全忽视家庭,继而陷入深深的内疚。


走进诊室时,他觉得若工作做不好,对公司同样是一种负担。与此同时,妻子对他的冷漠渐生不满,矛盾激化到家庭几近破裂,他觉得自己绷不住了,才不得不来就医。


他看起来是所谓的「工作狂」,其实行为动机是低自我评价、自责与内疚的回避与补偿。过去他虽忙碌,却能兼顾家庭;抑郁时,他却无心也不愿面对家人,宁可频繁出差、独处在外。


从本质上看,这与「躺在房间里起不来」并无不同。


即便他工作表现出色,取得真实成就,内心仍作出严重低估,与事实不符的自我评价。再多的外部奖励,也填补不了他深处对父亲评价的匮乏与创伤,于是始终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差劲」。如果他能真正感受到成就感,他的抑郁就会大打折扣。


像「工作狂」或者「爱运动」,都是正向的积极词汇,而「沉迷游戏」又是容易被批评的行为。如果你看起来「很强」,或者是应该「被批评」,这些表象与大众对抑郁的典型印象并不契合,因此很少有人会把它们与抑郁联系起来。


《丈夫得了抑郁症》


在临床上,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行为究竟是长期习惯,还是在某一阶段出现了突然而极端的变化。比如,病人是否开始极端不顾家、把自己困在单位,或者不顾一切地去运动。


我们会追问:为什么沉迷游戏?玩的时候真的快乐吗?如果回答是「并不快乐,只是打发时间」,那就可能提示抑郁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行为,却没意识到背后的心理困境。


大众普遍认为抑郁就是「情绪低落、爱哭」,但男性往往不会这样表现。与女性抑郁不同,男性抑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容易发脾气、焦躁不安,绝望感和挫败感会更多,非典型症状更多比如吃得多、睡得多。


同时,男性表现出抑郁核心症状的比例更低。情绪低落与愉快感缺失和兴趣动力的减退,这两条核心症状至少有一条符合才能被诊断为抑郁。可能一些有抑郁症状的男性会因为没有被恰到好处的问诊而被漏诊。


有一位病人我印象特别深,他来自湖南,五十岁出头,在外地打工多年,供养两个孩子读完大学。他被送来医院时,最突出的表现并不是情绪低落,而是「嫉妒妄想」——坚信妻子和别人有染。他一再否认自己抑郁,说:「我就是个老实打工人,没啥不开心。只是老婆被人欺负了,我也没办法,没有证据,法律也管不了,只能忍着。」


住院之后,好多医生都认为他没有抑郁情绪。情感淡漠,又有妄想症状,似乎更符合精神分裂的诊断。


可我始终觉得他的内心有抑郁在作祟。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问:「过去半年,你觉得日子苦不苦?」他愣了几秒,眼泪立刻哗哗得掉下来。这说明情绪并非不存在,只是他不习惯、也不擅长用语言表达。


当时正好我们医院有一个会讲湖南方言的进修医生,我请他用方言和患者聊一小时,再告诉我,他有没有抑郁。一个小时后,他告诉我,他的确有明显的抑郁情绪。


因为教育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局限,让他的痛苦很难被准确捕捉。事实上,他之所以能走进医院,并不是因为自觉有病,而是妄想症状太严重,成年子女才坚持送他来住院。否则,他可能会一辈子压抑下去。


《丈夫得了抑郁症》


02、为什么男性在抑郁状态下更容易愤怒?1.「易怒」也可能是抑郁


我最直观的印象是,女性患者更容易在诊室里哭出来。其实不只是诊室,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更习惯通过落泪来表达伤感。即便她们一开始没流泪,医生只要用一些共情性的语言,就很容易把情绪引导出来。


相比之下,男性患者会非常困难。他们往往很克制,即使内心痛苦,也很少在我们面前落泪。我们常常需要给女性患者递纸巾,但在男性患者身上,这样的场景非常罕见,男性更少通过「情绪」的方式表达痛苦,而是更常借由这些外显的行为来呈现,尤其是易怒和冲动,甚至一些高风险的举动,比如抽烟增多、酗酒、自毁或自暴自弃。


这也涉及到了临床抑郁诊断标准的变化。ICD-11做了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更改:「易怒」可以作为抑郁症的核心诊断标准之一


过去,如果患者否认自己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医生往往难以诊断抑郁。但现在,如果一个人明显容易发脾气、情绪易爆发,同时伴随其他抑郁相关症状,即便缺少「情绪低落」,依然可以确诊为抑郁症。


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临床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怒呛人生》


2.发完脾气后,他会不会内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在抑郁时更倾向于通过外显行为来表达情绪。简单理解就是:内心可能脆弱,但外在表现却较强烈。


女性在面对外部刺激时,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更容易内向化,表现为自责或思维反刍(rumination),不断沉思过去的悲伤和问题。男性的大脑冲动性通路在抑郁状态下容易被高度激活,因此情绪和压力更容易外化为愤怒或冲动行为。


这种差异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就可能出现,但在成年男性中表现更为明显。


在临床评估中,如果一个人发脾气,还需要综合考虑发脾气的原因:他是受何事件刺激、对象、方式、时间、频率,以及发作后的内疚或弥补行为,同时还要注意酒精或毒品等因素。如果发完脾气后总是强烈自责,我们会进一步追问其心理状态。


在应激反应上,男性对压力的反应通常更强、更剧烈,因此行为和脾气上容易冲动,但恢复较快。总体来说,男性抑郁表现出的冲动性和短时爆发,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种生物学上的保护机制;而女性由于感受更敏锐、恢复较慢,更容易经历持续性抑郁情绪。


3.为什么消化科里这么多抑郁患者?


过去十年,中国人的抑郁特征没有太大变化;退回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也差别不大。相比西方人,中国人的特点是倾向于「躯体化」——喜欢讲述身体上的症状,尤其关注失眠和身体不适。


中国人很难直接说「我不开心」「我很郁闷」,常常需要依托一些「载体」来表达情绪:


▨身体——「我身体不好」,这是情绪最安全的外在载体,身体不适不会受到指责,也可以掩盖内心的情绪。


▨外在功能——「我的工作做不好,对不起同事、对不起老板,甚至对不起家人」,这是把情绪外化到社会角色和责任上的方式。


很多男性患者对自己可能存在抑郁有明确认知,但他们更倾向谈论「外在功能无法发挥」带来的困扰。例如,胃肠道问题最常见,同时可能伴随疲劳、心悸、肌肉紧张,甚至涉及心血管系统。这些症状往往是多系统叠加,而非单一出现。


有些男性还有难言之隐,如性功能的改变,这些通常需要医生刻意提问才会说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抑郁症患者最初常被带到消化科或心内科,而不是精神科。每周六专家门诊,隔壁消化科几乎都会把两三个患者转到我们这里,这些患者有些是抑郁症,还有很多是焦虑症。


临床时,往往需要把他们的生活故事整合到他的疾病中。只要你去探索疾病发生前后的生活状态,所有症状和问题都会显现出来。对于涉及人身安全的内容,比如自杀、酗酒、暴力行为等,医生必须追问到底。


同时,「躯体化」这个概念就本身就很模糊。对于中国人来说,我更愿意去掉「躯体化」的「化」,把它理解为实实在在的身体不适。很多时候,患者说「我不舒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在表达内心的情绪,而是真的有身体上的感受。


在治疗中,我不会跟患者说「你的腹泻是因为焦虑」,而是会告诉他们:「不管是身体不适还是焦虑,这些都是我们治疗的方向,我们的药物和方案会同时兼顾身体和心理的状况。」


当你从患者关心的问题出发去处理,他才更容易接受诊断和治疗。


《晒后假日》


03、男性群体的自杀完成度更高1.男性自杀更容易采用更致命的方式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不会刻意区分男性抑郁和女性抑郁,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比例存在差异:女性患者明显更多。多项研究表明,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1.4倍到2倍,我们医院接诊的女性患者也比男性多出约40%。


另一方面,男性抑郁群体的自杀完成率却远高于女性,这主要与自杀方式有关。


男性往往因为不会表露情绪,导致他们既不会求助,也不容易被周围人察觉,被发现时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男性抑郁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无人可以求助。


因此,尽管男女都有自杀念头,但男性自杀行为更易导致死亡,这也是临床上特别关注男性抑郁患者的重要原因。


2.不愿意被视为「脆弱」,耻感重


来就诊的男性患者往往受社会文化影响,对情绪问题存在「耻感」毕竟,抑郁在男性身上常被视为「脆弱」和「失能」的标签,来医院就诊的陪护比例也低。学术界认为男女抑郁症的性别差异不应太大,但实际上患病率差异仍然存在。


2016年,悉尼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者检索了与男性气质、抑郁、求助相关的1927篇文献,发现男性向全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寻求帮助的可能性只有女性的一半,这一发现在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群体以及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一致的。


在心理科,我们除了药物治疗,也会结合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心理治疗资源有限,有些病人会更倾向药物治疗,有些会选择心理治疗,但很多男性患者对心理治疗有心理障碍——觉得做心理治疗就是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带来「病耻感」。


他们也可能不擅长表达和沟通,所以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表达、去观察自己,即使不直接与他人倾诉,也能自我觉察并调整。


《晒后假日》


3.「思想上可以消极,行为上尽可能积极」


我常告诉患者四个字:「积极健康」意思是——「思想上可以消极,但行为上尽可能积极。」


例如即便心情很糟,也要坚持每天运动、保持个人卫生、按时作息、晒太阳。哪怕晚上失眠,也要尽量遵守健康的生活规律。


这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非常难做到的,但很多患者在理解之后,真的可以行动起来。我们会给他们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尝试多长时间,还有人会选择自己硬扛,如果扛不住再来门诊,这样患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就被激活,而不是完全依赖医生。


最后的建议,我觉得在微观层面上,家庭的理解支持尤其重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其实环境越来越开放,关键在于他们自己的面子和习惯,更多还是需要我们男性这个群体自己去做一些改变。


《年少日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四五”医保成绩单出炉!这些... 医保,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一环。 以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为根本目的,...
心理医生周大勇:抑郁属于精神病... “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了?”在抑郁的治疗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觉得确诊了抑郁就好像和“精神病”三个...
原创 多... 都说动一动更健康,但这用在老王头上就像反过来一样。 老王现在每天走一会路都能走得胸闷气喘,起初还能坚...
南瓜到底是降血糖,还是升血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立... “立秋养生先养脾,秋收才能身体宜”,老辈人常说的这句话藏着立秋养生的关键。刚立秋,天气虽还带着热,但...
七旬成龙如何重回“经济上行期的... 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廉颇老矣尚能饭,说的就是《捕风追影》里的两位影帝,成龙和梁家辉。警匪动作片、港...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竹竿舞跳... 竹竿舞大赛演出现场 活动主办方供图 8月23日晚,海南海口东坡老码头人头攒动、气氛热烈。2025年(...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绍兴鲁迅故里景区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当,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
拼多多学会了马科长的精髓 经过上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 47%的创纪录跌幅之后,拼多多在第二季度终于为投资者们释放了一些善意。8 ...
A股大涨多位教授身家超10亿元... 近日,随着沪指突破3800点关口,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科技股持续表现强劲。股价的飙升,不仅让投资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