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针对中成药价格的轰轰烈烈价格整治行动,突然低调了。
健识局发现,近期各地还在发布中成药价格治理的内容,但基本都不再公布价格细节。如8月25日,安徽省医药价格招采中心发布《价差较大且挂网价格较高的中成药风险线索汇总表》,其中公布大量“超过省内最小每日费用”10倍以上的品种,要求在8月25日~27日完成降价。但是,具体内容只能“登录系统”才能看到。
云南也是类似的情况。8月20日公布的第二批中成药价格治理通知中,云南已经不再公布细节,相关企业需要登录查看。8月21日,内蒙古发布的《第二批医药价格风险线索处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求整治部分“10~100元,且日均治疗费用价差较大的中成药”,要求企业通过内蒙古招采中心官网去了解。
8月25日,宁夏发布《医药价格核查线索通报(第九批)》,其中的风险价格药品目录只能登录后在站内查看。
七月份一轮疾风暴雨般的中成药价格治理公布后,舆论哗然。此前不少患者到医院求诊,发现处方单里中成药的价格远高于西药,曾经引起很多议论。这次价格整治的确暴露出部分中成药价格畸高的问题,也曝光了一些知名企业的品种。然而很奇怪的是,很多省份在第二批中成药价格整治中,纷纷选择“闭门”处理。
中成药行业的“底牌”,到底掀还是不掀?
一、中成药的高价问题藏不住了
自从7月,一份名为《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的文件在业内流传,同一时间,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对中成药的挂网价格整治。
中成药之所以成为价格治理的重点,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中成药价格体系太乱、价格过高。早在2009年,《中国药房》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提到,调研了93种高价中成药,发现其中87种存在药价虚高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网友都吐槽,几乎每次生病去医院开药,即便是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医院都会在开几十块钱西药的同时,再搭配几百块钱的中成药。也是因此,有人打趣:“西药管疗效,中成药管增收。”
群众的普遍感觉是中成药价格高,但具体有多少品种价格高、高到什么程度,大部分人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最近,各省市发布对部分中成药产品价格风险的处置通知,将各地中成药差价直接展示了出来,老百姓才真正意识到中成药价格的“高度”。
比如,吉林省曝光的52款虚高药价中,每日4支的生脉注射液,将患者日均治疗成本推高至552元;在陕西公布的文件中,亚宝药业的柴胡注射液每日费用是161.98元,但同品种的最低日均费用仅是2.63元,高出监管要求的61.5倍。这也印证了中药价格虚高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这些价差的背后,既包含原材料差异、剂型工艺等客观因素,但更多是中药企业对独家品种垄断、流通环节加价等非客观因素。
对此,医保部门也一直通过集采抹平不同品牌间的巨大差价,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明显,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即便个别规格被压价了,大不了换另一个规格,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价格游戏仍在继续。
对于这种情况,重庆率先出手。8月14日,重庆公布了7月挂网医保药品及撤网药品信息公示,其中涉及375个品规。一大半都是中药,很多品种都是整个品种一起撤网,血塞通的分散片、软胶囊、注射液的规格都被撤网。
不过,目前重庆医保局已经将这份通知下架,无法查询到。
不止重庆,最近各地公布的价格治理通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闭门处理,外界无法查询,到底治理了多少、降价了多少,也就无从得知了。
二、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可以确定的是:国家针对中成药的价格治理工作还在持续,这是今年中药行业最大的“灰犀牛”。
去年,在中成药集采降价、市场需求低迷、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药企业业绩普遍不好。2024年,75家中药上市公司总营收3561.9亿元,同比减少4.6%,归母净利润合计293.1亿元,同比下滑18.7%。
今年上半年,情况并没有好转,几家头部中药企业的业绩都让人大跌眼镜。上半年,“中药茅”片仔癀营收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净利润14.42亿元,下降16.22%。出现了11年来首次净利润下滑。另一家中药巨头华润三九也出现2020年以来第二次半年度净利润下滑。
一方面业绩承压,一方面集采还在持续,最重要的是国家进行的价格治理,中药企业背上这“三座大山”,日子自然不会好过。难怪有投资者打趣说:“这轮医药股上涨,唯独忘记了中药企业。”
中药股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国家医保局曾表示,2025年将在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采购联盟,预计达到20个左右,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高值耗材等,预计2025年,国家和联盟组织开展的药品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
再加上如今的挂网价格治理与之双管齐下,中成药价格将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这必然会引发行业阵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中药企业的股价也会持续承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药股已经完全失去投资价值。本质上,这还是一场供给侧改革,通过挤压虚高价格水分,推动中药行业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最终实现规范化与产业升级。在行业完成洗牌后,真正优质的中药企业仍有机会迎来价值重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识局 (ID:jianshiju01),作者:方涛之,编辑:江芸、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