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公考研人里最时髦的“学习搭子”,不是颈枕、计时器、降噪耳机……
这些东西都太正常了,一看就知道是拿来干嘛的 、能解决学习时的哪些具体需求,缺乏成为新一代自习室顶流的王者风范抽象气质。
最近年轻人青睐的看书听课好搭子,是几块钱的硅胶小片儿,五颜六色、形状不规则,而且表面还印着各种纹路:
这东西的学名叫做“感官石”,商家给起的花名是“人类猫抓板”。
看上去像是会被小学老师以“影响学生认真听讲”为由没收的小玩意儿,却成了成年人哄自己安心干会儿正事的“学习神器”。据说能够帮助集中注意力,是进入沉浸式学习、工作状态的物理外挂:只要你边干正事,边腾出一只手来搓它。
“搓块猫抓板就能变成专心致志的大学霸了?!”,有人兴冲冲下单体验,也有不少声音嘲讽:“针对考学人的智商税越来越离谱了”。
这类花哨小玩具能变成热销网红产品,实在是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想不专心学习都不行。每年大几百万的考研考公人挤满自习室,本科忙着考英语和教资、研究生在为论文秃头、所有事情都忙完上岸了,还得接着考各种职称和资格证……
大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写作业就开始抠手指甲盖的小朋友了,对于放下手机比放下前任还难,恨不得跪下来求自己学会习、却发现跪着也能刷短视频的大朋友们来说:
“集中注意”仿佛成为了自我提升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专注力焦虑”,也正在滋养着一块巨大的商品市场疯长。
图书馆“学习搭子”,多到一只手玩不过来了
今年火起来的各种“提升专注力”小玩具,种类、型号、价格各异,但有一点共通之处:都容易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大部分人看到它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是干嘛用的?”得知答案后的第二反应则是“这玩意能管用吗?”。
抽象外表搭配强大功能,往往会给人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这些玩具把“不明觉厉”原理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还有许多卖家都打上了“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必备”的字样。(*玩具不能替代专业治疗,请勿轻信宣传标语)
凭借着奇怪的设计、简单直接的使用方法和产品宣传页里直击广大年轻人深受困扰的痛点,这些小玩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卖成了爆款。
反正长得轻巧便携,拿去工作学习的场合玩也不会发出任何扰民的噪声,尝试成本只有下单花费的一杯奶茶钱。
看着大字标明“分心克星”的商品详情页,谁心里都得犯嘀咕:“万一真有奇效呢?”“万一它比手机好玩呢?”“万一我距离上岸就差这么一个专注力神器呢?”……
这谁能忍住不下一单啊!
利用大家这种心理美美热卖的不止感官石,和它类似的另一种硅胶玩具也成了网红:磁力球。
设计思路和感官石基本一样,通过各种纹理提供不同的触感,可以边学习边揉搓。区别在于磁力球可以把好几个放在手里一起盘,玩法更灵活。
至于为啥手上摸点触觉奇特的小东西就能提升专注力?
商家们给出的解释不一,但统一的逻辑链是:“触觉刺激加上手部的重复动作可以激活大脑某个部位,然后你就会变得更专注。”具体来说比如:
乍一看,这“科学原理”真像那么回事儿,仔细一琢磨,不对啊!
大脑的感觉皮层主要负责处理触觉、视觉等感官信息,根本没有所谓的“逻辑区”;大脑前额叶皮层也并不能直接分泌多巴胺,并且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其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注意力集中。
所以就算这东西真有用,原理也不会是商家介绍里这堆由脑科学名词串联起的谬论。
除了主打触觉刺激的玩具,“专注力神器”赛道还有一位销冠,走红靠的是“多变”——扭扭乐。
@紅薯吃多會放屁
这个玩具由很多节弯曲的塑料小棒组成,玩家可以通过扭动任意关节,随意改变它的形状,像是一个有筋骨版的史莱姆。
扭扭乐的原版品牌叫“Tangle”,和感官石、磁力球卖家们不同的是,Tangle品牌方有正规背书,“Tangle Relax”系列产品拿到了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注册,官网的具体介绍如下:
“研究表明,在压力大的时候安静地坐立不安会导致神经紧张和焦虑。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使用Tangle来帮助阅读和数学理解,并让不安分的头脑和双手集中注意力。
Tangle为手部治疗、轻微压力缓解、戒烟、精细运动技能的磨练等提供了可扭曲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法,可以缓解神经和焦虑,更好地控制身体,集中注意力。”
Tangle常见系列的售价为一个50元,光淘宝官方旗舰店的热卖链接就有十几万的销量,小红书旗舰店显示已售15.8万件。
还有更多人觉得花半百元买个小玩具不划算,各种各样的“平替”应市场需求疯狂露头,开发出的颜色和材质比原版还多(不提倡盗版行为)。
几块钱一个的盗版,有店家卖出了50万件、70万件的巨大单量。
这个销量有多大呢?我搜了一下考研最通用且常见的政治复习资料,在同平台销量最高的两家店铺分别卖出了12.3万件、10万件。
毕竟复习资料只对当年要考研的考生有用,但对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知识学不进脑子”、“浮躁静不下心”的焦虑,在年轻人里是遍在的。
神器还是智障税?可能是40%微有用
大家看着商品宣传上诱人的“提升专注力”“又学了一整天”激情下单,甭管卖家能不能提供个科学道理出来,产品拿到手以后究竟有用没用?还得靠消费者亲自体验判断。
有网友反馈,靠把玩这种小玩具可以抑制一些想玩手机的冲动,听上去很像戒烟者通过嚼口香糖来代偿烟瘾;有人吐槽,买了这些东西以后,从三心二意地学习变成了一心一意地玩玩具。
认为感官石对提升专注度有效的朋友,主要是认为这块硅胶能替自己的手指、头皮和嘴巴遭罪。
很多人都喜欢一背书就啃指甲、抠脑袋、撕嘴皮,有时候书还没看完一章,十个指头全都已经啃秃噜了,更别说一挤起痘来发狠了忘情了,谁还记得书本为何物?
手上捏个触感丰富的感官石,可以替代玩头发玩指甲,有助于更稳定可控地分散掉学习时多出来的那部分注意力。
也有人觉得,它已经过分吸引注意力了。网友@小鱼鲠儿说,自己“平时专心做题的话还是比较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但使用感官石的时候,因为给手部的触觉刺激比较明显,反而会让注意力不自觉地转移到手上。
好在这东西售价便宜,效果鸡肋也还能原谅,否则我真要建议大家剪一块化妆刷清洗盒揣进笔袋里。
而磁力球的用户反馈,负面声音占比更多。
许多人反馈它的磁吸力不够,很容易掉在地上又到处乱滚,学着学着就要去捡球找球,又浪费时间又麻烦。
网友辣评,“解压球变成增压球”,本来看不进去书就烦,这下又花钱自找火上浇油了。
至于销量最高的扭扭乐,使用感受的争议也最大。
海外留学生@vivid 认为它非常有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缓解焦虑并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候会一边听一边写一边玩,但是不会被它分心”。
因为觉得自己有一些注意力缺陷,网友@紅薯吃多會放屁 尝试购入了扭扭乐,发现“非常容易上瘾,刚开始基本坐着的时候都在玩,包括上课和写作业。对我来说是有一些缓解焦虑和提升注意力的作用的,但是很容易造成依赖,不玩的时候感觉注意力比以前更难集中。”
@去平川
正在准备考研的@去平川 说,自己的扭扭乐“对缓解烦躁的心情有作用,对专注度提升不太明显,更多是来自心理作用”。
以上都还算幸运选手,虽然钱花得未必起效,但至少没玩出好歹来。一些没那么走运的朋友,玩扭扭乐导致关节活动过量,不幸腱鞘炎发作,而且正版盗版的玩家都中过招。因为这类玩具的关节并不是特别丝滑无阻,把玩起来还是需要一定力气。
扭扭乐的花语是“我右手大拇指好疼”,扭扭乐的花名是“腱鞘炎加速器”。
看到有人因为“专注力焦虑”花钱受罪,很多网友表示不解,并热心提出了成本更低、腱鞘风险也更小的替代方案。比如圆珠笔按钮、电话线材质的发圈,或者咱爷预防阿尔茨海默用的保健球——在深度学习陪伴这个领域,颇有些“上古真神”“初代顶流”级别的存在。
“ADHD互助联盟”创建人吴国涛告诉我,他认为感官石、扭扭乐们确实是有效的,只不过有效的程度轻微,起作用的原理其实和抖腿差不多;
只能说是“人在无聊的时候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这些动作来唤醒注意力”。但在正经的工作学习场景下,“不可能通过抖腿、玩玩具来让自己长时间高效集中注意力”。
这也印证了,咱别把这些网红小玩意的作用想得太神奇,在这些玩具被创造出来以前,我们本来也有各种办法能解决大脑学习时无处安放的肢体;
直到有新奇的产品出现,把我们想要“聚精会神搞学习”的需求单拎出来并放大,然后吸引想进步的年轻人们下单。
时代的注意力焦虑,养活了无数“小众”商家
围绕着大家的学习方面的“专注度焦虑”,各路商家开发产品的想象,还远不止于随身携带的廉价小玩意。
“读圣贤书前要沐浴焚香”,以前可能就那么一说,现在许多人是来真的。
在商品介绍里不能直接宣传的功效,在商家的小某书推广笔记里扎堆出现。别管你是檀香、咖啡香、柑橘香,都可以号称自己有助于“集中精神”,仿佛在书桌点上一支,就能化身古装仙侠剧里的天才主角。
液体香薰、芳香精油、香膏、鼻吸……各种气味类产品,现在都想通过嗅觉来打进”学习搭子“赛道。
闻味儿还嫌不够?对专注度焦虑更加严重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想寻求更直接的方法,比如口服。
各种打着“提升专注力”“促进精神集中”,甚至直接标上ADHD字样的保健品,在电商平台已经和钙片一样好买到了。
不过这类功效的保健品,成分比钙片复杂得多。市面上常见的宣传成分包括“神经酸”“甘氨酸镁”“多巴胺”“藏红花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看起来比考研专业课更复杂难懂。
“作为医生来说,我们是不用这个的”,深圳康宁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王中磊解释,因为目前临床上的诊疗指南并没有推荐过这类补剂,所以不会主动建议就诊人摄入。另外,对于饮食均衡且没有躯体疾病的健康人群来说,营养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不用额外补充。
吴国涛认为,保健品仅能提供一些辅助作用,且得是在其中成分已经被较多科学研究证实过的情况下。想要注意力问题得到显而易见的改善,纯靠吃保健品“不太可能会达到”;问题在于,商家一旦打上了“提升专注力”的宣传标签,就会让消费者产生特别高的期待。
所以,大家可能误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聪明药”,吃了就能进入高效学习心流,抱着“上岸外挂”的预期买回家服用,然后发现:补剂就只是补剂而已。
这些产品本身都不具备任何神乎其神的强大功效,只是当我们背负起“今年必须考上研究生”“搞完这篇论文才能毕业”“这个方案一定不能被比下去”的压力,就很容易心急乱投医,对普普通通的商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真正把各类花哨玩意捧成网红爆品的,不是商家精准打击的营销话术,而是年轻人日益严重的专注力焦虑。
为听不进课、写不下论文、做不出方案而焦虑烦躁的大家,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不是我们注意力低下,也可能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注意力水平的要求太高了!
王中磊医生提到,“我们整个时代的学习工作形式在改变”,对这代年轻人来说,不用集中精神处理的粗放式工作越来越少,交到大家手上的任务整体都在变得更难、更高精尖,势必会对个人的注意力有更高要求。
随着考学、考证、考工作的人群不断壮大,考试本身的通过难度也在不断拔高,动辄报出上万考生竞争一个热门岗位的新闻……如今青年同龄人想要跟上彼此的脚步,在时间精力也有限的情况下,本身就需要更高水平的专注力投入。
另外,当大家在学业、职场上面临的压力在不断增大,我们选择“不那么专注”的自由也在逐渐式微,一旦没能全神贯注地往前冲,就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收到来自成绩、业绩、老师、老板的负反馈。
换言之,现在的大环境对不够专注的年轻人不那么友好。注意力水平不高只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外部压力给这种现象赋予了巨大代价。所以我们才如此担心自己的注意力会不会拖了后腿。
虽然客观的外部条件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但大家起码可以放心的是,如果只是单纯地一翻开书本就心猿意马,那大可不必急着给自己确诊“注意力缺陷”。
因为“ADHD在精神科领域是诊断标准很稳定的行为综合症”,真正的注意力缺陷会给生活带来很大影响,ADHD患者需要承受很大痛苦,它不能自行确诊,更不应该成为网友们随随便便挂在嘴边的时尚单品。
对于想提升注意力的健康年轻人,专业人士的建议是保证睡眠、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另外,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也不利于精神集中。
就算其他有点难度,要不咱先从今晚别熬夜玩手机,并在凌晨三点的直播间激情下单“专注力神器”做起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朱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