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距离《黑神话·悟空》发布公测版本一年后,游戏制作方“游戏科学工作室”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新作《黑神话:钟馗》正式公布。
消息一出,相关讨论迅速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不同于家喻户晓的孙悟空,钟馗可能相对“冷门”。
大众对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一个固定的视觉符号上:豹头环眼、铁面虬鬓,是个专门捉鬼的“馗爷”。但关于他的身世来历,为何身着官袍,又如何穿越千年成为游戏主角,许多人却知之甚少。
这个游走于主流神话体系之外,时而威严、时而落魄,既是鬼王又是书生的复杂神祇,其背后承载的,远不止“捉鬼”这么简单。
他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民间精神史。
一场皇帝的梦,开启千年神话
钟馗作为一个人格化的神明,其“出道”堪称传奇,源自一场帝王的梦境。
故事最早的完整文字记载,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书中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久病不愈。某夜,他梦见一小鬼在宫中偷盗,正当惊怒之时,一个头戴破帽、身穿蓝袍的彪形大鬼赫然出现,一把擒住小鬼并将其吞食。
玄宗壮胆询问其名,大鬼回应自己是名叫钟馗的落第考生,虽科场失意、无颜返乡,却立誓要为大唐扫除天下间的妖孽。
玄宗醒后,缠绵许久的病症竟豁然痊愈。为感念梦中之恩,他立刻召来“画圣”吴道子,凭记忆口述钟馗的形象。
吴道子挥毫泼墨,一幅豹头虎额 、铁面环眼 的钟馗像便跃然纸上,玄宗看后大为赞叹,其画出的钟馗像竟与自己梦境里的别无二致。
自此,由吴道子所创的“钟馗样”成为后世所有钟馗形象的范本。
吴道子所作《钟馗图》已经失传,此为孙淮滨以吴道子“钟馗样”为粉本所绘制的《灵璧钟馗图》
然而,钟馗的起源或许比这场皇家的梦更为久远。
根据考证,“钟馗”二字最早可能写作“终葵”,即木制或玉制的椎,是一种先秦时期由巫祝使用的、用以击鬼的武器。
从一件冰冷的法器,到唐代皇帝梦中那位有血有肉的捉鬼大神,钟馗的形象经历了一次关键的升华,完成了从“物”到“神”的转变。
老百姓的判官
如果说唐玄宗的梦给了钟馗“神格”,那么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化则赋予了他“人格”。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钟馗信仰走出了深宫,扎根民间,他的身世也被进一步丰富和悲剧化。
据清代小说《斩鬼记》记载,唐德宗年间,钟馗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本已高中状元,却在面圣时因相貌丑陋,遭奸相卢杞以貌取人、迭进谗言,最终致其落选。悲愤之下,钟馗头触殿阶而死。
这个新增的“冤死”情节,是钟馗形象演变中至关重要的一笔。
它让钟馗不再仅仅是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王,更成了一个怀才不遇、因貌取人制度下的牺牲品。
深刻的悲剧性,使他与那些在现实中遭遇不公的普通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神明之外,他更是一个为正义呐喊的“鬼雄”。
于是,钟馗的职能也随之扩展。他从单纯地捉鬼吃鬼,演变为能够役使鬼卒、管理阴间事务的“地府官”。在逢年过节时,百姓们开始“贴钟馗于门”,祈求他守护家宅平安。
1938年 徐悲鸿 《钟馗》
在明清两代的年画中,钟馗的袍服从最初的蓝色变成了喜庆的大红色,他的身边也常常会出现蝙蝠(谐音“福”)、“福”字等吉祥元素。
与此同时,他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在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他被玉皇大帝封为驱魔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管理人间事务。
因此,随着世俗化程度的加深,钟馗那凶猛的神情便有了双重寓意:对外是震慑妖邪的利器,对内则是护佑家宅、招引福气的吉兆。
在民间,钟馗信仰甚至从静态的画像演变为动态的民俗表演。
安徽徽州有一项特定的端午习俗——跳钟馗。表演者扮钟馗与五小鬼搏斗,包含《出巡》《嫁妹》《除五毒》等情节。这里的“五鬼”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具体的象征,分别代表财、色、酒、气、诈等社会邪祟。村民自发走村入户巡演,户主则以鞭炮相迎。
安徽徽州“跳钟馗”仪式
千人千面的“理想化身”
钟馗故事的灵活性和深刻内涵,为历代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绘画领域,钟馗是备受青睐的题材。
宫廷画家笔下的他,身着官服,正气凛然;而在民间年画中,他的形象则更加夸张、凶猛,突显其“鬼王”的神性。
到了宋元时期,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更是将钟馗画作为抒发内心愤懑与希望的载体。宋末元初的画家龚开在《中山出游图》中,便以钟馗自比,将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小鬼,借此寄托对现实的不满。
宋末元初 龚开 《中山出游图》(局部)
画中的钟馗形象也愈发生活化。他不再总是打打杀杀,也会有“钟馗嫁妹”的温情,有骑着毛驴巡游人间的悠然,甚至还有簪花、醉酒、读书等充满“人性”的瞬间。
他既是神,也是人,有刚烈,也有柔情。
溥儒 钟馗嫁妹(局部)
在近现代的影视改编中,钟馗的形象更加多元。
早在1988年,香港便拍摄了电视剧《钟馗捉鬼》,侧重于讲述他科举落第、愤而自尽后被天帝敕封为“斩妖除魔圣君”的故事。
到了90年代中期,钟馗题材迎来一个创作高潮。金超群先后主演了1994年的新加坡版和1995年的台湾版《天师钟馗》。这两部剧集着重讲述钟馗作为“捉鬼大师”处理各种离奇案件,如同神界的“包青天”。
金超群版钟馗
2012年由欧阳震华主演的《钟馗传说》中,钟馗的职能更像是三界秩序的维护者。他不仅要降妖伏魔,还要调解仙界公主的情感纠葛,甚至联手八仙共同对抗魔头,故事格局和奇幻色彩都远超以往。
欧阳震华版钟馗
而在手游《王者荣耀》里,钟馗是一位来自幽冥的地府判官,其最瞩目的技能是“钩子勾人”,强调神明般的威仪和令人畏惧的鬼王之气。
如今,《黑神话:钟馗》的公布,意味着“黑神话”这一品牌的故事蓝本,从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转向了更为深入的民间信仰。
外界普遍将此举解读为一个信号,即该系列未来的选材范围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超级IP,而是可能涵盖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元、更小众的题材。
钟馗的“长生之道”
从唐代的宫廷秘闻,到宋明的民间英雄,再到如今电子游戏的主角,钟馗的生命力为何能如此经久不衰?
首先,在于他形象内核的巨大张力。
钟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他相貌丑陋,却才华盖世;他身为鬼雄,却心怀人间正道;他含冤而死,却成为正义的化身。
在他威猛的鬼神之躯内,始终存留着一颗士子之心。这种形象上的撕裂感,本身就具有着无穷的戏剧张力。
其次,钟馗满足了人们对“朴素正义”的永恒渴望。
在小说《唐钟馗平鬼传》中,钟馗的职责被定义为并非要“尽杀”天下之鬼,而是要分辨“实鬼之人,而伪人之鬼”,即那些披着人皮的恶鬼,和内心善良的真鬼。
在现实世界中,法律和规则或许会被蒙蔽,但钟馗的存在,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寄托:无论恶行如何隐匿,终有一位铁面无私的神明能够看穿伪装,执行绝对的公正。
最后,相比于孙悟空这样有完整小说作为框架的形象,钟馗的传说更为零散,缺乏一个统一的“官方文本”。
这为后世的再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每一代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精神需求,去填充和演绎他的故事,塑造一个全新的钟馗。
结语
脱胎于原始信仰,加持于帝王之梦,最终定格为正义的符号,钟馗的千年演变,折射出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
这位千年“判官”能否在今天,迎来不一样的数字新生,值得期待。
《黑神话·钟馗》PV中的七星宝剑
参考资料:
高圣毅:《钟馗: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游戏现场。
机核编辑部:《“黑神话”第二部,为什么是钟馗》,机核。
重庆塗山书画社:《他很丑,可历代画家都喜欢他!》。
卢冰:《论钟馗形象的变迁》,《时代报告(奔流)》2024年第9期。
撰文 | 张鹤妍
编辑 | 钱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