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普通人有戏吗?
创始人
2025-08-27 09:02:44
0


一次电车上的相遇,记忆的门被推开


2022 年的初夏,我照例从家坐电车去大学上课。正午的车厢不拥挤,电车刚驶出一站,一位中年女士上车,环顾一圈后在我旁边坐下。她拿出一张纸,用显然并不熟练的英文向我问路。我留神看了看她的穿着、神态和手里的纸,隐约猜到她可能是中国人,便试探着用中文说“我可以讲汉语”,她像是一下子卸了力,肩膀垮下来,紧张的表情也松了,轻声说谢谢,然后把纸递给我——那是一家精神科医院的地址。


那家医院离我家不远,我带女儿去附近公园玩时曾在导航里见过。路线不难,我把换乘的细节和步行的方向讲清楚。等她确认完,迟疑了一下,竟主动跟我聊起了原因。她说儿子在我任教的 W 大学读书,本硕连读,一直成绩很好,是家里和学校都看好的年轻人。可因为失恋,情绪迅速溃败,出现了严重的自残倾向,最终被警察送到精神科强制治疗。


她不会日语,也不懂手续,这是第一次去医院探视。她轻声问我能否加个微信,“以后可能还要打听学校的事情”。那样的请求我实在无法拒绝。


后来我又几次路过那家医院附近,每次都忍不住想起这位母亲和她“精神失常”的儿子: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家庭,被突如其来的疾风卷入,母子俩像被吹落的枯叶,不知会停在哪里。再后来,她告诉我孩子出院、办完退学、准备回国。


我们在 W 大学附近约了午饭,她把更多细节填了进来:南方水乡、普通教师家庭、从小顺从又寡言的孩子、一路优秀到研究生、因为情感打击迅速失衡……她还转述儿子对她说过的一句扎心的话:“你们只知道让我好好学习,我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


我以为这段记忆已经遗忘,直到我读到谭蕙芸的《家锁》——那扇掩上的门,被再次推开了。


一本把“家”当作新闻现场的书



谭蕙芸的身份是香港记者,大学教师。读《家锁》的体验很奇特,像在读一篇纪实报道,又像陪作者走完一次漫长的家庭自救。书里是她自己的家:受人尊重的公务员父亲、会讲英文且工作能力出色的母亲、少年得志却最终与精神疾病相伴的哥哥,还有叙述者——为追求自己的生活而离开、当家庭面临危机时又挺身而出的妹妹。


90 年代中期,一家人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熟悉的语言、制度、社会关系都被重新洗牌;衰老、疾病、文化迁徙的多重震荡,把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小康之家推向断裂的边缘。


这不是猎奇的家族秘闻,书里没有耸人听闻的描写,也没有发生触目惊心的事件。蕙芸的文字克制、清醒,像外科手术,不拖泥带水;但这把手术刀却落在她自己的身上,又能感到她身为女儿的疼。


她在书里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一是不滥用说话权力。她明白自己既是记者又是女儿,天然拥有比家人更强的表达能力,于是请朋友对初稿做“自我审查”,删去可能伤人的措辞;二是让沉默者发声。她把哥哥大量的拼贴画、线条画、随笔作为主要“证词”,再请艺术家朋友协助解读,帮哥哥建立起一种“非口语”的表达机制。那不是“替他说”,而是“让他说得被听见”。


读完全书,我才明白,电车上那位母亲的故事,其实并不孤独。


从《家锁》看见东亚家庭“面子秩序”


这本书,最先击中我的是“面子”,这个话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书里有一个细节:谭蕙芸读中学时想加入女童军,父亲坚决反对,理由是“与学业无关”;可当她作为女童军一员,以记者身份参与报道、和港督合影出现在报纸上时,父亲又托关系把那张报纸翻拍、装裱、珍藏。这不是虚伪,而是深植在一代人的价值秩序——面子优先于人。在父亲的价值谱系里,“面子”比“经验”“快乐”“兴趣”更重要;能在公开场合增光的,才配成为“家庭资源”的使用方向。


“面子秩序”在很多东亚家庭里并不陌生:我们习惯在亲友面前报喜不报忧,沉默地吞咽焦虑、失眠、争吵,像把一团团垃圾塞进沙发底,房间表面越打扫越干净,但气味越来越重。移民之后,面子往往更紧——原有的社会资本被抽走,父母必须用更硬的外壳保护仅存的尊严,于是越发回避“丢脸”的词语:生病、失败、求助、改变。


畸形的家庭分工:一言堂的父亲、无条件顺从的母亲、被训练成巨婴的孩子


蕙芸的父亲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典型特征:他是家庭的绝对权威,所有重大决定都由他做出,其他家庭成员只能服从。这种权威不仅来自于传统文化的赋予,更来自于经济地位的支撑。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一切。


但是,绝对权威往往伴随着绝对责任。当家庭出现问题时,父亲却常常表现出逃避态度。蕙芸父亲常挂在嘴上的那句“他不肯吃药,我有什么办法”,正是这种权威与责任不匹配的体现。他享受着权威带来的控制感,却不愿承担权威应有的责任。


蕙芸的母亲则代表了另一种悲剧:完全的自我消失。她将自己彻底依附于丈夫,成为他的一部分,失去了自我感和判断力。蕙芸无不心痛又无奈地说:“母亲无法为自己而活,如果父亲先走,母亲很可能会不久于人世。”


这种依附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被塑造的结果。在传统的性别分工中,女性被期待成为贤妻良母,将家庭和丈夫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久而久之,她们就真的失去了为自己思考、为自己决定的能力。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孩子往往被过度保护,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哥哥就是典型的例子:学习成绩优异,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不足,面对挫折时完全没有应对能力。


父母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就是让他们专心学习,其他一切都代劳。但这种“爱”实际上是对孩子能力发展的剥夺。当孩子走出家庭、面对真实世界时,他们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这种巨大的落差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这正是我在那位 W 大同学身上看到的:学习成绩像一道亮丽却单一的光,照不见生活里的坑洼。


移民家庭的社会融入困境


移民经历为《家锁》增加了另一个维度的复杂性。从香港到加拿大,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文化环境的彻底改变。


语言障碍与社交隔离。语言是文化融入的第一道门槛。蕙芸的父母虽然在香港时英语不错,但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仍然面临着语言障碍。这种障碍不仅限于日常交流,就医治疗上,更体现在对新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上。他们外出吃饭只去广东菜馆,看病也只找会说粤语的医生,从来没有去非裔的邻居家做过客……他们生活在加拿大,却没有与这个社会融入。


语言障碍导致的社交隔离,让移民家庭更加依赖内部关系。原本就紧密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窒息,因为外部世界变得遥不可及。这种孤立状态往往会放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照料劳动被无限放大。缺乏熟悉的亲友网络与公共支持系统,母亲的照料工作迅速膨胀,压扁自我。长年累月,“无条件服从”从策略变成本能。


专业系统的文化差异。当哥哥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时,中西方在精神疾病认知和治疗方式上的差异成为了另一个挑战。西方社会对精神疾病相对开放,有完善的专业治疗体系;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精神疾病往往被污名化,被认为是家庭的耻辱。


这种文化差异让父母很难接受专业治疗的建议,他们更愿意相信问题会“自然好转”,或者通过家庭内部的方式来解决。但现实是,专业的问题需要专业的解决方案,文化偏见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谭家在经历了父亲中风入院,母亲失智严重,哥哥已经停药 2 年,原有的畸形却稳固的系统终于坍塌之后,选择了“回流香港”,这虽然看似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是一次务实的系统重建:把人放回到可获得支持的制度与网络中,再从那里重新搭起日常。


四把钥匙: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用最低的摩擦撬动系统


在东京的读者见面会上,有听众分享,由于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来参加这次讲座,是想知道如何找到打开《家锁》的钥匙。


主持人洁平很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了解一个家庭隐藏了三十年的秘密,并且让家庭成员配合完成一场自救,这需要很多能力。


比如作为媒体人常年积累的人脉资源,让你可以有效地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比如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常年的职业训练,练就了判断力和行动力;比如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项目经理,又像是一个小型创业企业的CEO,需要管理、策划、统筹、执行的能力;以及面对整个过程中巨大的心理压力,应对情绪的能力……这样来看,解决这样复杂的家庭问题,一定需要具备如此多的能力才能应对吗?或者说,一定要像你一样优秀,才能成功救助家庭脱险吗?


蕙芸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沉思片刻缓缓回答:


现在大家来看我写成的书,以为我当时是已经谋划好了一步步应该怎么走。但是实际上,我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不知道自己走的这一步,将会迈向柳暗花明,还是万劫不复。


面对原生家庭的困境、面对海外生活社会融入的困境、面对家人精神疾病介护照料的困境……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自己那把钥匙。读完整本书后,把谭蕙芸在书里实践出的路径,总结成四把钥匙——它们并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职业素养,却能在许多真实家庭里发挥作用。



钥匙一:臣服——顺势而为的智慧


正面硬碰往往无效,尤其是面对年富力强、手握家庭话语权的父亲。蕙芸没有选择正面革命,而是等待“秩序松动”的时刻:父亲中风住院,身体资本和精力资本下降,观点刚性被迫软化——这是窗口期。她抓住时机,迅速推进回流、购置住房、重建日常。


她从不和“面子”正面对抗,而是重塑体面的对象:让父亲在老年大学里教书法,发挥他的优势让他获得被尊重的感觉;让父亲的好友游说他,把请菲佣照顾生活的观念,从“羞耻的人生输家”变成“成功的人生赢家”。“臣服”不是屈从,而是把能量引向更有用的方向:事情未到火候就蓄势等发,火候到了就顺势而为。


钥匙二:发心——善意引导的力量


面对“把自我并入丈夫”的母亲,蕙芸用了“奖赏—惩罚”的组合拳,把自己对母亲的陪伴当做奖赏:去社区中心,就得到女儿的陪伴;不去,陪伴就暂停。乍看冷峻,实则是以善意为内核的策略,是让母亲恢复最小自我,拥有与父亲短暂分离的时空。只要发心(intention)是善的,方法就可以灵活机动。



钥匙三: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面对它。蕙芸不否认问题、也不绕开。她面对家庭出现的空前危机,父亲的中风,母亲的失智,哥哥必须要入院接受彻底的治疗,也承认自己的焦虑和抑郁症。


接受它。当她被亲人指责、拒斥,甚至承受近身伤害,她都把这些当作“病程的一部分”,先把门推开。她也长期接受精神科与心理咨询——溺水者先抓到浮板,才有力气救人。接受现实的边界:能为家人做的有限,但“有限”并非“无效”。


处理它。用记者的基本功去核对与链接:找回哥哥的旧同学、老师,拼回“未病时的他”;把医院、医生、社工、福利系统拉到同一张桌子上,搭出可持续、能抗压的支持网络。同时给哥哥建立表达通道——让作品说话。作品后来获奖并展出,家里在“面子”之外多了一层更要紧的“尊严”。


放下它。把“必须痊愈”的执念放下,目标改为“与病共处而不失去人”。能做的尽力做,做不到的设立边界;把控制欲放下,把系统稳住。


到这里,十二字诀不是口号,而是她反复操练出的肌肉。


钥匙四:赋能,把个人困境接入公共资源


在书里,她提到了一个“巴士妈妈”的例子,非常令人动容。巴士妈妈有一位智障儿子,为了呼吁政府能够为智障人士提供长期的医疗救助,她奔走相告,因而小有名气。同时,不久之后她自己患上了癌症,但是治疗癌症的标靶药却并非公共医疗系统里提供的,需要自费,且费用昂贵。社会上的善良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为她捐款。但是她拒绝了大家的善意。


这一次她选择再次走上街头,呼吁政府改变政策,从而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最终在她的努力下,政策得以推进及落实,她也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特效药,然而却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她是为了社会最大的公益,而选择牺牲自己。对于蕙芸而言,这样的采访者,是为她赋能的源泉,她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真实的生命故事点亮了她在低谷的人生。



回到洁平提到的那个问题,如果面临同样的家庭困境,我们是不是必须要像蕙芸一样优秀,才有能力去解决?我的答案是,不一定。我们可以不必像她一样优秀,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她的努力,给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径。路径无法复制,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她的思考,她的尝试,她的反思,她的记录,能够带给身陷绝境的人以希望之光,这就是打开《家锁》的钥匙。


把“面子”变成“里子”


读书最大的价值,是把光照回来。电车上的那位母亲、书里的谭家、我在东京的许多移民朋友,其实都被同一把“家锁”困着:用“体面”遮住真相;用“牺牲”替代成长;用“成绩”代替能力;用“沉默”掩盖痛苦。


真正的体面是里子做足,面子自然会来。《家锁》这部作品,有个戏剧化的结局。在本书出版前1个月,哥哥的作品在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展览会上被展出,对父母而言固然“扬眉吐气”。



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一个长期被标签化、被沉默的生命,被认真看见了。他的作品不再是“家里的垃圾”,而是作为“人”的证词被摆上了墙。这比任何头衔都更体面。我们这一代东亚家庭,很多都活在“别人看见什么”的惴惴不安里。愿我们能把“让别人看见什么”慢慢转成“我真正希望成为什么”。 臣服于时机,发心于善意,面对而不逃避,赋能而不孤独。


As it is,如其所是;本来面目,也并不难看。


作者:李雪,一本正经的日本高校教师;假不正经的一诺东京地陪。在奴隶社会发表过多篇一诺爆料文章,屡次“险遭封杀”,幸存至今。曾发表《我给一诺当地陪》,《我在东京给某名人的孩子当了三天妈》《爽剧里的大女主,也不敢这么演》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作者:李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产黑马自优化“超级大脑”,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 (ID:AI_era),编辑:桃子犀牛,作者:新智元,原文标题:《国产黑...
原创 郑... 郑洞国是一位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中将,他在解放战争的那个历史时期,被国民党当局派往东北地区,承担起指挥作...
“喝热水”更容易致癌?这种水对... 电热水壶是常见的家用电器。然而近期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电热水壶可能析出重金属锰,而长期摄入锰会对人...
终于明白:阳光过敏原来这么治才... 终于明白:阳光过敏原来这么治才有效 你是不是也试过,一晒太阳就浑身痒得不行?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
警告:比盐更“可怕”,很多人每...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李... 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以其治国才能和雄才伟略名垂千古,被誉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一生极其重视人...
散户为什么还不跑步入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题图来自:AI生成很多人奇怪这次散户为什么还没跑步入场。 但如果这时候...
寒武纪捅破了天?半年报炸裂、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凤凰网科技,编辑:董雨晴8月2...
特朗普再次威胁:如果俄方拒绝停... 当地时间8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如果俄方拒绝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其实施严厉经济制裁。但他同时...
村章就在眼前,为何就是盖不成? 村章就在眼前,为何就是盖不成? 半月谈记者 孙清清 韩朝阳 半月谈记者在河南某县调研时,发现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