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李原,作者:闫俊文
AI开始重构手机江湖,这一次,挑战者变成了大模型流派。
8月19日,据《晚点LatePost》报道,字节跳动正在研发AI手机,名称为“豆包手机”,并选择由中兴作为ODM厂商代工。字节方面则对此否认,称豆包目前没有推出自己手机产品的计划。
8月21日,谷歌推出Pixel 10系列AI手机,引起业内轰动。谷歌在Pixel上首次展示了AI手机该有的样子:在自研芯片Tensor G5支持下,谷歌Gemini大模型可以主动介入,跨APP进行上下文理解,将应用生态串联起来。前魅族高管李楠称,这是第一部真正的AI手机。
大厂在手机这个品类上再发力,虽然有些消息还停留在传言层面,用意也不仅是售卖硬件,而是AI时代争夺新入口,通过重构底层,将软件横向拉通、全栈覆盖。
AI手机未来形态将会什么样,如何挖掘出能长成杀手级应用的用户体验?答案的混沌,让科技巨头、大模型公司与手机厂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8月20日,北京大模型初创公司智谱AI发布全球首个手机通用Agent产品AutoGLM,该产品内置了智谱GLM-4.5模型,可在用户手机本地运行,通过“云手机”与“云电脑”完成跨应用任务。
智谱在“云手机”上安装了抖音、美团、滴滴打车等30款高频应用。智谱AI CEO张鹏对《中国企业家》说:这会改变人与AI协同的关系。未来,AI的工作时间可以扩展到24小时,让很多Agent帮手与人平行工作。智谱将其称为距离交易更近的、“全新的流量”。
不过,智谱的AutoGLM毕竟只是在云端运行应用。用户实际体验后,很难感知到真实便利,与从底层完成跨应用垂直整合的、真正的AI手机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但手机厂商、大模型初创公司,乃至互联网巨头,都已瞄准手机Agent这片蓝海,龙争虎斗势必上演。这场新流量的迁徙盛宴,也只是刚刚开始。
手机Agent,真的好用吗?
智谱最新的AutoGLM 2.0现在在iOS、安卓、电脑桌面端均可下载。《中国企业家》也第一时间体验了该产品。
打开AutoGLM,APP会提示用户,可选择“云手机”或“云电脑”。在云手机中,智谱虽然在界面上展示了几十款高频应用,但并非直接联通手机自有APP,而是远程接管,每款APP需要单独输入用户信息。
通过AutoGLM,用户可以通过一句话指令,打开抖音并自主刷视频,并且可以预先设置“提示词”,让抖音自主暂停;也可以一句话实现在美团、京东点餐、购物等功能。
近期,AutoGLM还将上线定时任务,实现手机端“自动驾驶”,用户可以预设任务,让Agent在固定时间,比如在夜间工作来完成任务。
智谱介绍,目前跑一个任务所需成本大约为0.2美元。但智谱之所以能让用户不需邀请码,直接免费使用,是由于AutoGLM基于智谱的GLM自研大模型构建。相比之下,Manus使用的是Claude的API,一个任务成本大约需要2美元。
那么,智谱为何要上线手机Agent?一个重要原因是:Agent正在超越Chatbot成为Token消耗高地,商业闭环也开始形成。
今年3月,Manus邀请码难求,一度炒至几十万。7月,虽然Manus因各种原因裁撤了中国本土团队,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但近期,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公开透露:公司收入运行率(RRR,单月收入乘以12)已达9000万美元。这距离Manus正式推出,仅过了5个月时间。
今年3月,张鹏表示:大模型技术的推进和演进,到了一个必须要深入到产业和应用当中去,吸取营养、回馈技术研发的阶段。
其实早在2024年11月,智谱就推出了首个Agent产品AutoGLM 1.0版本。当时,产品功能还较为简单:通过AutoGLM指令,在手机屏幕上调用打开美团或者微信,完成点餐或者发红包动作。
但缺点是AutoGLM 1.0只能在本地运行,需要和用户“抢屏”,导致人机“二选一”。并且,智谱技术团队发现,很多软件厂商会“魔改”安卓系统的技术代码,这让AutoGLM与各软件厂商的适配工作推进艰难,且成本高昂。
智谱CTO刘潇举例,Chrome浏览器是国内开发者最常用的浏览器形态,但经过变形与改造,大约1/3的Chrome安装了奇怪的广告插件,这让AutoGLM如果以browser-use(网页任务自动化处理的技术)的方式运行,无法顺畅执行任务。
在此基础上,智谱技术团队转向了“云手机”“云电脑”方案,技术路线也从依赖人类专家轨迹学习,升级到了端到端在线强化学习。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智谱不能只做to B公司
虽然智谱在大模型赛道上,以融资轮次多、金额高、用户大而闻名;更是冲刺“大模型第一股”的头号玩家,但从2024年1月发布GLM-4后,智谱的旗舰模型一度陷入更新停滞。
与此同时,海内外“模型即应用”开始成为共识。OpenAI和Anthropic的成功不断证明——若一家公司宣称拥有最强模型,便会在B端和C端产生品牌效应,不断放大领先优势。
智谱一度便陷入此困局,在基础大模型迭代缓慢的同时,智谱也难以打开C端市场。智谱清言的用户比照DeepSeek、豆包、Kimi,始终差了好几个量级。据QuestMobile数据,今年1月,智谱清言月活用户为702万,仅居国内AI产品的第7位。
成立至今已完成超过十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60亿元的智谱,缺乏to C故事,看起来难以打开下一轮增长空间。
摄影:闫俊文
今年3月,张鹏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我们不认为我们是to B的公司,不会把自己明确地贴标签,“我讨厌贴标签”。
7月底,智谱上线了GLM-4.5系列大模型。该款模型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总参数量3550亿,激活参数320亿,在推理、代码、智能体的综合能力达到开源SOTA,特别是在真实代码Agent的人工对比评测中,实测国内最佳。
对强化学习的训练模式选择,也让智谱Agent的能力突飞猛进。
刘潇介绍,智谱的算法和工程优化团队通过让大模型在成百上千个电脑、手机以及编程、数据库等异构环境里进行模拟和实验,不断试错、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两点:
第一,能不能提供模型需要的Environment(环境)。第二,能不能给模型准确的Reward(激励)。
这与Manus所押注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有所不同。刘潇告诉《中国企业家》:Context虽然重要,但前提是要有好的Agent模型和算法。目前Agent应用的瓶颈还没有到Context不足,算法和模型距离可用还有距离。
华为、小米嘴边,虎口夺食
智谱AutoGLM的上线,也标志着其正式踏入了华为、小米们的领地。虽然从用户体验上看,华为、小米、Ov等厂商已经通过各自的语音助手“小艺”“小爱”等,实现了AutoGLM大部分功能。
以华为手机为例,今年6月,在华为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推出了鸿蒙智能体框架,连接了京东、高德地图等50多款应用。
华为终端产品总监多次提到“新入口”“新流量”,一位华为产品总监用“做大蛋糕,而不是相互竞争”形容手机厂商与软件开发者的关系。
新流量入口,也带来了新利益分配关系。一位华为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未来,一旦新渠道建立,旧有广告商业模式就会被打破,因为价值转移到了渠道终端上了。”
以广告为例,一旦应用接入手机终端系统Agent,那么用户原先的“三步点击”操作,就变成了“一步直达”。如果该应用程序原本依赖广告曝光获利,接入系统Agent就会意味着广告曝光变少。
目前,手机Agent入口,仍牢牢把持在手机厂商手里。QuestMobile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3月,活跃用户规模TOP15原生APP中,六大手机厂商均榜上有名。其中小艺规模达1.57亿、小布助手达1.48亿,只比DeepSeek 1.9亿略低。
从月人均使用次数看,2025年3月,小米的AI助手超级小爱和vivo的蓝心小V月人均使用次数分别为32.0次和26.0次,在AI综合助手赛道内仅次于豆包,比大部分AI原生产品都要高。
近水楼台,比起纯粹的软件应用厂商,手机厂商也有更多机会、更强意愿,从底层作出最流畅的AI体验。
华为终端BG CEO何刚曾告诉开发者,“我们最初构筑鸿蒙操作系统的时候,提了一个口号,叫原生AI。AI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在每一个模块里,如何跟AI去连接,如何去设计整个软件架构,这跟过去完全不同。”
但是对模型公司来说,他们会遇到掣肘,如用户在AutoGLM“云手机”点外卖,需要从云端登录美团APP,这会造成用户手机本地美团APP的登录退出,也引发了对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的担忧。
为了淡化与手机厂商的直接竞争,AutoGLM一位产品经理告诉《中国企业家》:AutoGLM 2.0不是取代华为“小艺”和小米“小爱”,而是建设一个通用入口,是新增流量入口。
智谱不想一下子就把伙伴变成敌人,一方面,它开发了AutoGLM;另一方面,也拿下了荣耀、三星等头部手机厂商的合作。
今年2月,智谱与三星宣布基于Agentic GLM展开合作,将Agent体验带入三星最新旗舰手机Galaxy S25系列。当用户使用该手机进行搜索时,将直接调用智谱清言智能体进行搜索。行业数据显示,该大单签订后不到一个月,智谱收入过亿,API平台付费增长超过30%。
以往,软件厂商可以将某个功能直接以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的方式同步给硬件。但现在,这种合作模式完全不同了。
张鹏回忆起此次合作时说:“三星团队和我们团队一起打磨了两三个月才把这个事情磨合完。因为是一种全新交互方式,整个体系、技术架构完全是不一样的,要重新做整合。”
今年4月,智谱宣布启动上市辅导,计划6个月内完成科创板IPO筹备。一位智谱的投资人说:“以后AI战争会更激烈,公司上市融资会比拿VC的钱更容易和灵活,毕竟只要发一个增资就可以了。”
对智谱而言,完成旗舰模型突破,是其补齐商业故事短板的重要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