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所全部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学校,它的名气大到不少欧美中产家庭宁愿辞掉工作,卖掉房子车子都要举家搬到岛上,定居在它附近的村子里,送孩子进校园读书。
曾经有人断言,学校撑不过五年,可是它办了整整15年,成为涵盖幼儿园到高中,接纳600多人的名校,清华大学校长曾到访参观。
它就是位于印尼巴厘岛上的Green School。
2012年,Green School被USGBC评为“地球最绿色的学校”,并荣获建筑界的荣誉AGAKHAN AWARD。
现在,它不仅仅是学校,也是一个“绿色乌托邦”。Green Camp、度假社区、竹子精品酒店、竹子工艺工场、生态农场等等,通过沿山坡攀爬的阶梯、凌驾河流之上的竹桥或者凹凸不平的石头路连缀在一起。
今年暑假,我带着十岁的女儿勇闯学校重要板块之一的Green Camp。习惯内卷的北京“海淀老父母”与孩子在这里共同经受了一场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挑战。
一、望之悦目、住之挑战的竹屋
想要来到这里,最初是被创始人的故事打动。
2010年,出生在加拿大,61岁的约翰·哈迪(John Hardy)结束了自己已经非常成功的珠宝生意,带着全部资金来到巴厘岛一个名叫 Sibang Kaja 的村子,在丛林和泥地上建立起一座“绿色校园”。
看完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他深受震撼,决定从孩子开始作出改变。在建立学校时,他要求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必须远离任何可能产生污染或者违背绿色原则的材料。
于是才有了这座由竹子搭建起的校园。
巴厘岛是竹子的天选之地,竹子拥有强度、韧性以及大自然赋予的绿色美感,随处可见,三年便可成材,并且有一定的抵御地震、锁住水分、防止干旱等功能。
这里有大量心灵手巧,劳动成本低的工匠,材料、成本、资源、人才等等条件一应俱全,一场围绕竹子,环保兼顾美学的“绿色风暴”由此兴起。
在校园中心,被称为“学校之心”的竹制建筑惊人地矗立着,每个人走进去都被要求脱鞋。头顶上是高高的穹顶,搭配螺旋式的楼梯,的确有些像教堂。
但孩子们并不被要求做祷告,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在纯天然光线的条件下上课,如果有孩子捣乱在桌子上涂鸦,也不会受到体罚,取而代之的是两堂私人定制的课程——对竹桌进行砂纸打磨和上蜡,而且这张竹桌将会成为他毕业后收到的礼物。
这里的教师和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学校之心”的竹柱上不仅有捐赠者、建设者的姓名,还有当地年轻情侣前来参观刻下他们的名字与爱心,就像旅游景点的爱心锁一样祈望着永恒。
竹屋的功能随着建校时间的延长而更加丰富,不仅仅承担着教室的基础功能,有的是瑜伽屋,有的是满足数字游民的办公区,还有的是自然采光的阶梯音乐厅。
二、环保生活,也是考验
这所学校的环保理念都是有探索价值的。
比如通过巧妙的构造原理,穿过“学校之心”的微风起到了空调的作用;厕所里出现了草灰木屑,用来掩盖粪便和除味;一头牛被人在草地上拉着慢慢地踱来踱去,它不时低着头吃草,被当作一台活动的割草机……
在不远处的小河里,有一台大型涡轮机,为校园提供基础电量的供应。到了晚上九点半,校园内还会熄灯,通过物理手段切断“内卷”。
白天天晴的时候,在高饱和度、透亮的阳光下,孩子们玩得很开心,随便坐在地上,玩沙子或者干脆跑到校园里的水田里摔跤。
这里的大人们则穿着随意舒适,靠着操场边的木桩或者干脆坐在石头上,喝着当地自产豆子研磨的咖啡聊天。
尽管在审美上获得悦目享受的共识,竹屋对于居住者来说还是提供了一些更有难度的挑战。在短暂的五天夏令营里,我们就好像生活在巨大、绿色的水库里,真实感受着什么叫生态多样化。
我们参加的这一期camp,刚好赶上连续几天都有下雨,整个营地所在的区域,绿色植被惊人,竹子似乎又是一种自带储水功能的植物,因此感觉自己从里到外都是湿润的。
孩子带过来的书,一夜之后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甚至有小虫虫“阅读”的痕迹,衣服是干不了的,凑合穿吧。
马桶严格分干湿两种,如厕时,不管多急都要先考虑是“大”还是“小”、用哪一种马桶、要不要用铲子铲木屑掩味,还要接受潮湿加持的味道;因为是公用浴室,还要跟同住villa二层的韩国家庭商量好时间差。
热水呢是不够热,水量也不大。
竹子有天然的缝隙,无论怎么通过榫卯结构搭建,房间都是完全不隔音的,在里面所有人的睡觉时间之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最卷的依然是中国家庭
Green Camp是面向全球开放官网预订的,家长和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营地生活。
有日间营,把孩子放在camp里活动,父母们可以到周边乡野间walk一下,或者美美地做spa,等到活动结束,就可以把孩子接回日常、现代化的酒店里。
还有就是我们带闺女选报的五天家庭营,家庭成员全部住在Green Camp的竹屋villa,从早上六点半起床到晚上九点半熄灯,接受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我曾经对一个外国家长感叹:“好像我们是来上班一样。”
从费用角度来说,除去交通以及camp前后自己搭配的行程与酒店费用,三个人折合人民币一万出头的费用,比国内不少类似概念和活动项目的夏令营其实要便宜不少,性价比满满。
每一期camp都充分考虑到国籍的配比,中国家庭不会太多,会被控制在两三家以内。
因此,我们这一期除了我们,还有来自西安的一对母女和来自中国台湾的三口之家,然后就是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沙特等国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只能跟孩子一样硬着头皮讲英语。
坦白说,营地里的老师英语也不是那么准确,自带当地口音,但是他们非常自信,全球化意识强烈。
有一位专门负责户外运动项目的男老师,自己的儿子就是在Green School读高中,因为主导了某个环保技术项目,而被美国好几所大学看中,并提供奖学金,提到这里时,他的脸上露出东亚父母熟悉的骄傲表情。
营地里所有的项目都是围绕着green的概念展开,涵盖衣食住行。在入营之前就提醒要减少塑料制品的携带,自带牙刷、毛巾、拖鞋等生活用品,并且明确提示不要带pad等电子产品入营。
但据我观察,中国家庭还是普遍更加离不开手机。以我们家为例,孩子妈在某个下午被单位要求视频连线开会,而我也需要用电脑工作。
女儿则要抽空完成一点视频作业,发到坐标在北京海淀的家校群里。不管到哪里,最“卷”的依然是中国人。
四、绿色能量,需要时间去消化
在这里,每一天的行程,老师说得少,动得多,对于家长、学生都是一视同仁。
家长被迫参与的力度和亲密度空前提高。
比如按照家庭分组手工打造皮筏艇,从竹子绑在橡胶轮胎开始到下水划水,全程靠我们自己;还有家长、孩子一起划船深入红树林中心,在淤泥里种植树苗;更别说爬树、泥地摔跤等项目,都是把孩子当孩子,把成年人也当孩子。
还有一些颇有当地特色、挺浪漫的项目,比如各国家庭搞起厨艺比拼,场面颇像正在国内某视频平台播出的综艺《一饭封神》,老师充当评委是要打分的。
实践证明,中国的西红柿蛋炒饭最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几乎全部“干”完了;还有手工做巧克力、手工做蜡染围巾、手绘帆布包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项目、课程之间的休憩就是品尝当地的小甜点,喝冰爽的柠檬水。说到吃,大概是因为秉持绿色概念,我们主要的食材就是碳水、蔬菜以及水果,蛋白质靠鸡蛋和牛奶提供,鸡肉是两三天吃一次。
为期五天的camp结束后,我们自己延长了两天作为游客的行程,三个人舒服地躺在一家以摇滚元素为主题的美式酒店房间里,尤其是在明亮、宽敞的卫生间用过有充足水量的抽水马桶后,俗人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当飞机终于落地在首都机场停机坪,一夜深睡,我睁开眼睛,突然发现自己的胳膊、双腿上有好几处被砂石擦伤的血痕,还有蚊子包残留的痕迹,划船时被陌生的桨板撞击过的瘀痕。
这一段经历对于家庭、孩子到底值不值呢?也许行动本身就是答案。
这几天是女儿史上户外时间最多、接触电子产品最少、睡得最早也最沉的一段,也体验到了松弛的快乐。在结营仪式上,她还抢着用有些单薄的英文去分享感受。
而对于家长来说,从来没有这么折腾过自己的肉身,尽管伤痕累累,能撑下来就谢天谢地,有点骄傲了。
简单来说,这五天我们未必彻底接受了绿色生活方式。但依然带来不小的生活改变,比如少动嘴、多动手,活在当下,何尝不是一种生命能量的“绿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作者:钱德勒,编辑:海带,内文图片: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