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
在朋友圈看到,幼儿园、中小学开学了。
我们又在朋友圈看着朋友们的孩子长大,看他们背着书包的背影和老母亲老父亲的各种感慨。
在他们中间,也有崩溃的,倒不是因为舍不得孩子,而是……
故事来自我的好朋友@张百万,这些年一直在从事AI工作的他,没想到有一天能经历这么荒谬的事。
以下是他的讲述:
朋友,跟你说个事,你可能觉得我在编故事,但每个字都像用502胶水粘在现实上一样。
我,一个研究怎么用AI赋能教育的产品经理,天天跟算法、数据、云端打交道,我以为自己活在2025年。直到我女儿上了家门口那所公立幼儿园,我才发现我活在盘古大陆。
这幼儿园,简直就是数字时代的诺亚方舟,但方舟的门票上写着:所有电子设备与狗不得入内。
故事从缴费开始。开学前一天,老师在群里发通知,学费、伙食费、杂费,总共XXXX元,请准备好现金。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进错群了,这是某个古董收藏协会的线下交流会?我翻了翻聊天记录,没错,是“阳光花朵幼儿园大一班”。
我,一个出门连钱包都不带,全靠一张脸(刷脸支付)走天下的人,为了凑齐这笔“巨款”现金,跑了两个ATM机。当我把那一沓散发着油墨香和消毒水味的纸币,用一个信封装好,毕恭毕敬地递给老师时,老师像接收一份绝密文件一样,仔细地点了两遍,然后放进一个铁皮饼干盒里。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交学费,而是在进行某种古老的祭祀仪式。
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是开家长会。我带着我的iPad,准备大展拳脚,记录下每一个要点,甚至想好了回头用AI整理成纪要。结果,我刚坐下,园长就走上台,微笑着说:“为了让大家更专注,会议期间请不要使用任何电子产品。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纸和笔。”
我低头一看,桌上果然放着几张A4纸和一支印着“XX保险”的圆珠笔。园长开始以每分钟三百字的语速,讲述幼儿园未来一年的宏伟蓝图,从饮食营养配比讲到儿童心理建设。我看着周围的家长们,个个奋笔疾书,笔尖在纸上摩擦出一种悲壮的“沙沙”声,像极了电影里签署《凡尔赛条约》的场景。我那个iPad,在包里冰凉得像一块墓碑。
高潮部分是填写学生信息表。老师发下来一沓足有半厘米厚的表格,我粗略翻了一下,感觉像是要申请加入克格勃。
第一张表:《幼儿基本信息表》。姓名、年龄、过敏史,很正常。
第二张表:《家庭成员关系调查表》。除了填我和我爱人,还要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职业、健康状况和联系方式。我一度怀疑,如果女儿在幼儿园哭了,老师是准备摇人直接开个家庭会议吗?
第三张表:《幼儿成长轨迹描述》。要求用不少于500字的篇幅,描述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重大成长节点。我一个写产品需求文档的,硬生生被逼成了写回忆录的。我甚至在想要不要把彤彤在West Covina出生的事写成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就叫《一个北京女孩的加州缘起》。
最绝的是,这些表单里的信息,有70%是重复的。我感觉自己像个复读机,在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姓名,男,父亲”。填到最后一页,手腕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
压轴大戏,是提交资料。老师要求提供孩子的出生证明、户口本、疫苗本的复印件,以及父母的身份证复印件。这很合理。然后,老师补充了一句:“请把电子版的证件照打印出来,剪成一寸大小,贴在《幼儿基本信息表》的右上角。”
我愣住了。我问老师:“老师,我可以直接把照片的电子版发给您吗?我发您高清的。”
老师扶了扶眼镜,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非常耐心地解释:“不行的,我们规定要贴在纸质版上,要‘人档合一’。”
那一刻我悟了。
这根本不是我以为的反数字化,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行为艺术。这家幼儿园是在用一种极其严肃的方式,进行一场关于“纯粹”和“本源”的社会实验。现金支付是为了让我们感受金钱的“重量”,手写笔记是为了让我们铭记知识的“刻痕”,重复填表是为了磨练我们的“心性”,而打印照片再贴上去,是为了完成这个仪式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环:将虚无的比特(bit)转化为坚实的原子(atom)。
我,一个AI 领域从业者,在2025年的一线城市,被纸和笔彻底打败了。我回到家,默默地打开电脑,把女儿所有的资料从云端下载下来,传到U盘,像一个远古的信使,走向楼下的打印店。
荒诞吗?这根本不是荒诞,这是生活本身。它用一种你无法反驳的、极其合理的方式,告诉你,逻辑有时候是需要关机重启的。
我甚至在想,等女儿长大了,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她:“你上的幼儿园,那可太牛了,那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伟大机构。”
结语
听完他的无奈,我也一直想不明白,这一切是为什么。
难道幼儿园不通网吗?
老师发工资也是发现金而不是打入工资卡吗?
我最害怕的是,这些资料最后也还是要由老师再手敲进电脑,作为数据保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未免是新时代的规则怪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