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鸡娃的家长们开始疯抢体育生。只需几百元,专业体育生便会带着器材上门,为孩子提供便捷高效的个性化运动训练。学员们大多为中小学生,最近的运动场地往往就在自家楼下。
由于体育中考会影响高中择校等诸多原因,学生家长对体育训练越来越重视,不仅在校体育生供不应求,一些专精的体育培训机构也慢慢兴起。这激发了灵活的“体育外卖”服务,也引发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如果做好,它将是一个有机会的规模化产业。
一、被热捧的体育外卖
8月一天,早上8点,小海被闹钟叫醒,立刻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从北京东四环,前往25公里外的海淀。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后,他轻车熟路地赶到一处小区内的运动空地。家长已经带着11岁的孩子提前等候,孩子声音很脆地喊了声“小海老师”。
简单地问候后,小海开始带小孩做高抬腿的热身,准备进行50×8往返跑的训练。
00后的小海,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在校生,高中时就凭借田径项目成为了国家一级运动员。从大一开始,小海便从一些学长和老师手中,接过一些资源,开始为中小学生们提供体育训练。
由于教育体系对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看重,体育成绩的影响占比也越来越大,其中30分的体育现场考试会直接计入中考成绩,影响高中择校。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寻找资源,为孩子进行体育补课。
根据体育中考的项目,这些年来,小海带过1000米跑、立定跳远、5大球类、武术、健身拳等各个项目,也自行配置了一系列装备。
带学员跑步相对轻松,小海也有尴尬经历。他依稀记得,自己曾背着包拿着排球挤地铁,结果一晃神,排球滚出车厢,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门关闭。
图 | 带着器材上门教学的体育生小海
小海也在体育培训机构兼职过一段时间——机构提供资源,体育生带课,七三分成。一节1.5小时的体育培训,价格在400 ~ 600元之间,小海可以拿到100~150元的回报。
由于小海带课质量高,一些熟悉的家长,开始直接与小海本人联络。没了中介抽成,家长直接支付小海平均300元的课时费用。家长给的少了,小海到手的也多了。暑假期间,小海每周都可以上四五节,平均月入4000元。
男生1000米是中考的必考项目。有个初中小胖墩,最初的成绩是5分14秒。小海上门教学两年后,通过不断地纠正动作与陪伴训练,最后这名学生的1000米跑成绩提到了3分50秒,直接在该项拿到了满分(标准为低于4分05秒)。
家长非常开心,给小海额外发了1000元的红包。
上门式的体育外卖,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风靡。上海浦东新区的刘妈妈,也在暑期为自家初一的孩子找了名体育生,晚上来自家小区的空地上训练跳绳,200~400元的课时费比北京要便宜。
杭州的一名体育生,暑期课满到有时候会从早上6点到晚上22点,如果遇到下雨天,家长还会提供小区地下区域用以训练。
由于体育教练往往带着球类、瑜伽垫、跨栏、弹力带、哑铃等在小区公共地段带课,往往引得路人们围观,经常会有家长前来询问,能否便宜点拼课。
武汉的3名家长,便为自己的孩子们拼了个体育团体外卖,每周固定三次,会有一名体育生专程来小区培训,均摊下来,三人团每人的花费不到80元。
二、市场催化体育机构
“体育外卖”热背后,是多地出台的体育中考政策在助推。很多家长意识到,体育教育需要长期训练,不再像之前那般只专注学生的案头作业,临近考试才求抱佛脚。
另一个隐形原因则是,上门的体育生教练,也解决了双职工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的问题。它打破了体育培训必须得依赖场馆的固有思维,不用花费时间来回接送,自己的孩子能在熟悉的环境中量身定制训练计划,针对瘦弱、肥胖、视力弱等不同问题进行灵活调整,专项提高中考体育分数。
更重要的是,“体育外卖”往往单次收费,摒弃了场馆式需要一次性购买大量课时的模式,也更符合当下的消费心理。
这些痛点让家长对“体育外卖”趋之若鹜。有了需求,相应的服务与市场也就应运而生。
在北京,像小海这样的专业体育生兼职供不应求。小海分享,自己加入过好几个兼职群,每天都有机构发布招人信息,活儿多到应接不暇。
山东的少尘,来自体育教育专业,也因为兼职市场太火,已经组建了一个5人团队上门任教,单节课时费只要100多元。
石家庄一名运动场馆的创始人,嗅到了风头,开始做体育培训机构,将自己的团队转型成了专业的上门教练。目前将近30人的团队远远无法满足市场,仍在积极招人中。
图 | 专业体育生,供不应求
这份持续走热的“体育外卖”,实际上是O2O上门服务的一个变体延伸,跟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上门按摩、美甲、喂宠、收纳、做菜等各形态类似。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O2O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7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5万亿元。
虽然“体育外卖”风头正盛,但根据调研,目前只有北京与南方沿海城市的家长们接受度比较高,其他城市仍处于开荒阶段。身处认知度不高的城市,体育生教练们就得自行在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用自身出镜代课的视频宣传,以便扩大市场。
互联网思维下,关于“体育外卖”的垂类平台也纷纷上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教练们免去了宣传自身的苦恼,可以更直接地与家长对接;对于家长而言,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课时费用也比周边场馆低40%,若是选择多人拼客,价格还能继续往下打。
使用平台的家长纷纷发起拼团,在各个私域组群分享拼客链接后,也变相为平台打了广告。
当然也不全是美好。体育生小海控诉,自己曾被一些体育培训机构以“试课”的形式白嫖,也遭遇了几次赖账,所以对小型私人机构很是反感。当“体育外卖”发展到APP时代,平台体系相对个人接单,更有效率与保障。
三、体育外卖也需要监管
跟其他野蛮生长的新业态类似,上门教学的“体育外卖”也面临着缺乏统一标准的隐患。
首先是场地问题。体育生小海介绍说,之前他会带学员直接进自己的学校场馆训练。后来,学校的场馆开始收费,室内田径馆一天的门票是80元。虽然海淀家长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个钱,依然愿意自付,但小海还是会帮忙找一些免费的场地。
通常新小区里的配置都还不错,自带体育广场与塑胶跑道。但碰到一些老小区,小海就只能提前踩点,带学员去附近的街心公园。同时,对周边是否有过往车辆、高空坠物风险等都得留心避让。由于公共区域往往人来人往,其中是否涉及到个人隐私与业务权利问题,也很难评判。
其次是教学的资质问题。早在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文规定执教人员应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等6种证书的至少一种。但个人接单式的“体育外卖”如何甄别资质,对家长来说是一个盲区。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控诉,明明跟上门教练约定好,孩子一个月后可以将跳绳成绩提高到50个,但最后只跳了30多。向教练表达不满时,教练却回答“每个孩子天赋不同”。另一个花了300元请了排球教练的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发球、垫球的姿势明显不对,教练却毫不纠正,似乎根本没看出来。
这也带来了训练的安全问题。台州的张先生为孩子约了上门跳绳课,结果因教练没有纠正发力姿势,造成孩子膝盖损伤,治疗花费超过3000元。有的教练只会教学,不擅长基础医疗,上门时也没携带急救包,让部分家长感到不安。
小海表示,自己上门时通常会让家长们提前购买运动意外险。一些体育训练机构也会批量为学员购买保险。同时,机构对于上门教练的资质会有更明确的筛选要求:不仅要求持证上岗,也需要进行培训,确保教练们能妥善应对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及突发状况,最大程度地规避运动损伤。
当小型体育培训机构纷纷野蛮生长时,也让部分家长面临维权难的困境。上海的王先生今年暑期在某机构一次性购买了8节“体育外卖”后,对方却跑单。电话不接,至今无法得到退款。
从经济角度,“体育外卖”可以扩展年轻人的就业渠道,上门教练与学生家长互利互惠,本是一件良性循环的好事。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如果没有相关体育市场监管部门修订或出台相关条例,任由从业者跑马占荒,大概率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放大行业乱象的可能。
图 | 体育外卖,有平台化可能
上到部门,下到平台,都得做好审核把关的责任,用更为清晰的标准与规则,对职业准入、安全标准、纠纷处置等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与守护。只有这样,学生家长、教练、平台才能更好地取得三方共赢。
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其中,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的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68.7%增至2023年的72.7%。
总的来看,“体育外卖”是体育服务业中的一环,虽然目前发展还比较小,但不排除有平台驱动的规模化成长机会。
不过,体育训练终究是一个日常习惯的问题。或许更重要的是,学生家长不能过度依赖“体育外卖”,还得自己亲自日常陪伴,共同参与孩子的训练时光,让体育训练成为家庭成员共同的健康爱好,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对体育的热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