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胶着阶段,外界原本以为这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会继续拖着,但俄军这波行动又一次让节奏陡然加快。8月28日凌晨,基辅上空响起防空警报,导弹与无人机齐飞,楼房受损,伤亡数据不断刷新,甚至欧盟驻乌使团办公楼都没能幸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俄罗斯,反倒是罕见地直奔中国而来,主动喊话,希望中国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中国外交部随即用两句话回复,信息量极大,也让外界议论纷纷。
这场空袭的规模不小。乌方军政管理局称,基辅遭遇近几个月来最大一次袭击,俄军出动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如此密集的打击,哪怕拦截率再高,依然挡不住楼塌、人亡的悲剧。38人受伤,儿童遇难,欧盟驻地被炸,乌克兰的防空网一夜之间被推到极限。俄方暂时没有回应,但乌克兰武装部队也没闲着,打击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阿菲普斯基炼油厂、萨马拉州古比雪夫炼油厂、俄军弹药库,一通操作火力全开,仿佛要用以眼还眼的方式证明自己还没倒下。
就在这种胶着和惨烈之下,泽连斯基突然转变了外交口吻。过去几个月,他对中国的口风从来不算友好。安全保障谈判时拒绝中国参与,没少暗示中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质疑中国无人机市场“帮了俄罗斯”。西方舆论更是时刻盯着中方,动辄就拿中俄关系说事。可这次,泽连斯基不仅没抹黑中国,反而话锋一转,态度温和地表示希望中国对局势“有所回应”,还特意用上了“期待”这样的字眼。如此反差,怎能不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实这事儿背后藏着的算盘,远比表面复杂。乌克兰战场局势明显吃紧,西方援助已不像过去那样“说给就给”,特朗普那边嘴上抛出所谓“后援”承诺,安全保障细节却迟迟谈不下来。欧洲军援缩水,连欧盟代表处都被炸出窟窿,西方靠山的分量一下子就变得虚幻起来。泽连斯基很清楚,靠山要是靠不住,得赶紧另寻出路。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全球少数能同时和俄乌说上话的大国,话语权和影响力摆在那儿,不找中国还能找谁?
但乌克兰这套“用的时候亲,不顺的时候怼”的外交手法,真能换来中方的表态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8日第一时间亮明立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这话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滴水不漏。没有批评谁,也没表态站队,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摆得清清楚楚。紧接着又补上一句,“呼吁有关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推动局势降温,为政治解决危机积累条件。”这三原则既喊给俄乌双方听,也给外部势力提了个醒——别想着拉中国下水,也别指望中国帮着某一方火上浇油。
一厢情愿地希望中国劝俄,或者中国出面给西方撑腰,这种算盘实在有点太简单。大家都看得出来,俄乌冲突本质上是地区战争和大国博弈的叠加体,中方不可能因为任何一方的情绪和压力改变自己的中立立场。中国的态度其实早在冲突初期就定型:不选边,不搅局,不背锅。至今为止,中国既没有中断与乌克兰的经济合作,也没有在军事上支持俄罗斯,反倒是一直在推动对话和人道援助。泽连斯基想把中国变成“调解人”甚至“施压者”,这无异于隔靴搔痒。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推动和平方面不是光喊口号。冲突爆发以来,中方不仅提出了“4个应该”的核心主张,强调尊重主权、遵守联合国宪章、重视安全关切、坚持和平解决,还专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把和平方案拆解得明明白白。外交特使多次奔走俄乌之间,积极搭建对话桥梁。中国还发起成立“和平之友”小组,把更多秉持和平理念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拉进来,为和谈营造氛围。这些努力,有没有被乌克兰看到?恐怕未必。泽连斯基团队一边指责中国“援俄”,一边又希望中国出面劝和,逻辑上自相矛盾,操作上左右横跳。
经济和民生领域,中国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没断过,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实打实送到乌克兰民众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推进。可惜这些真金白银的行动,在乌克兰和西方某些人眼里,远不如一句站队表态来得重要。乌方总是觉得,只有坚定支持乌克兰才算“正确”,否则就是“援助俄罗斯”,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注定得不到中国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