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 (ID:DTcaijing),作者:DT商业观察
8月29日,阿里发布截至2025年6月份的季度财报。
这也是淘宝闪购上线以来的首份财务成绩单——
一方面,因为对淘宝闪购加大投入,阿里的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承压,但压力远不如市场想象的那么大;另一方面,淘宝闪购的成绩也相当亮眼。
淘宝闪购上线仅4个月,月度交易买家数突破3亿,较4月之前增长200%。8月,淘宝闪购的日均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即时零售业务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扩大用户规模跟建立消费者的心智,凭借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我们已经超出自己的预期,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淘宝闪购的进展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9月1日周一早上阿里巴巴港股大涨18%。
虽然阿里是在7月2日才宣布投入500亿外卖消费券,更大规模的投入成本没有在此次财报周期中体现,但结合财报电话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淘宝闪购第一轮的大力投入,已经初步“烧”出了效果。
我们将从财报数据、财报电话会和第三方平台的信息入手,并结合淘宝闪购近几个月的动作,具体拆解一下,淘宝闪购究竟做得怎么样了,以及淘宝是怎么做的。
在财报中,和淘宝闪购有关的3大关键信息
自外卖大战开始以来,大家不仅关心谁的优惠力度更大,也关心“烧钱”的效果到底如何。
我们从用户规模、订单量和市场份额三个方面看一看。
用户规模:闪购用户规模增长,而且带动淘宝电商月活和日活增长
财报透露,8月,淘宝闪购月交易买家达到3亿。
作为内嵌在淘宝APP里新的流量入口,即时零售不仅给自己拉新,还带动了淘宝APP整体用户规模和活跃度。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淘宝APP今年6月的日活跃用户规模达到4.17亿,同比增长7.3%。
到了7月,淘宝APP的平均日活用户更是劲增17%,和拼多多重新拉开了5000万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4月(淘宝参加“外卖大战”之前)还只有550万。
最新数据显示,8月前三周,淘宝APP的月活跃买家增长25%。有不少消费者本来想点进去看看外卖,却往往先被“首页推荐”吸引,然后下单。
订单量:过去订单规模是同行的1/3,如今日订单量在8月初已经超过同行
今年8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要知道,在“外卖大战”爆发前,今年年初整个市场的日均订单总量才1亿单。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8月7~9日三天,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连续在这三天都超过了1亿单。尤其是在8月8日与9日,这两天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份额首次超过了美团。
对比过去,这个数字的增长相当大。
蒋凡财报电话会中还提到:“过去我们的订单规模是同行的三分之一,在很多省市我们过去的份额甚至低于20%。”
市场份额:追赶同行,可能在中期形成4.5:4.5:1的新格局
订单量份额的增长,让市场份额重新被瓜分。
此次,阿里也提到了“新的市场份额”,但没有直接透露具体的数字。
业内目前参考较多的金融机构高盛的一份专家纪要:预计到2025年中期,市场份额格局为阿里4.5:美团4.5:京东1,双巨头并立。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在外卖大战的第一阶段,淘宝闪购强势崛起,而且已经初步展现出和电商的协同效应,间接带动淘宝电商广告和客户管理收入的增长,给电商带来新的流量和商业价值。
截至目前,淘宝是怎么做的?
同样是“烧钱”补贴,但复盘过去几个月的时间线,淘宝的入局时机和烧钱方法都颇有讲究。
首先是入局时机,淘宝最晚入局,但实现了后发制人。
此前,我们曾梳理过京东、美团和阿里从2月到5月围绕外卖的动作。从2月到4月,京东先入局外卖,搅动市场,美团应对,淘宝则静观其变。
直到4月30日,在京东和美团完成第一轮交锋后,淘宝才伺机而动,将“小时达”改为“淘宝闪购”,加入战场,并于7月2日启动500亿元优惠计划,有节奏地发起进攻。
除了精准抓住时机,从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的主要动作来看,淘宝对消费端和供给端也实施了“两手抓”。
为了吸引消费者,淘宝闪购先从“奶茶抽免单”等茶咖品类的活动入手,用高频低门槛的消费品类,让消费者建立使用淘宝闪购的心智。
然后再发放大额优惠券,通过业务整合,建立新的“大会员”体系,叠加88VIP会员权益,逐步实现从“茶饮品类→非茶饮品类→非餐饮品类”全品类扩散,从餐饮外卖拓展到即时零售整个赛道。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5月中下旬,淘宝闪购非茶饮订单占比已经达到75%,到了7月初,母婴、家电、酒类、3C数码等品类订单也增长超过100%。
成功撬动消费者的背后,也离不开对履约能力和供给的深度运营,也就是骑手和商家的发力。
首先是履约效率的优化。在订单激增的过程中,淘宝进一步为骑手提供更多激励补贴,并在7、8月份对运力做了额外的大规模投资,保障订单按时送达,提高用户体验。目前淘宝闪购日均活跃骑手数已经增长三倍到200万,同时,7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骑手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2.8倍。
此外,淘宝也在同步拓展线下商户,给商家提供资源和流量扶持,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不管是茶饮品牌、餐饮小店、本地零售商超、还是非餐品牌零售店,都在淘宝闪购上实现了成交额的突破。
7月数据显示,迪卡侬进入了非餐品牌成交额TOP 5,名创优品的订单量对比淘宝闪购上线之初增长了超4倍,绫致集团(JACK&JONES、VERO MODA、ONLY)增长了超3倍。
绫致集团的电商负责人Sammi表示:“一开始我们认为通过外卖买衣服的场景比较窄,后来我们从天猫的评论区里,发现用户有即时配送的需求”,而且和一开始设想的不同,“很多订单是送到办公楼、商务酒店,像上海静安商业区的订单增长很快,客单价也高,还有用户在评价中说出差开会临时需要衣服”。
基于淘宝闪购订单背后的用户需求,和淘宝闪购团队不断碰撞,绫致集团及时调整——上线之初,选择接入的门店更多在生活区,后来接入了更多商业区的门店,这个调整给品牌带来了更多新的生意增量。
在平台优化订单结构,提升高单价与高利润订单占比的背景下,预计淘宝闪购对品牌门店的吸纳将会扩大。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们也会积极引入天猫品牌线下门店加入淘宝闪购,实现天猫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我们预计未来会有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
总的来说,从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的变化来看,阿里对外卖大战的投入虽然是巨大的,但却是极其理性的,消费者、骑手和商家三方都有所受益,也促进了消费行业的活跃度。
阿里更大的野心:大消费平台
在财报电话会中,“历史性”这个关键词出现了4次。
一是形容阿里面临的两大“历史性机遇”,即AI和消费(尤其是从远场电商、近场到即时零售的大趋势带来的机会);二是强调阿里对这两大领域的“历史性投入”。
可以感受到,在消费这个领域,阿里存有更大的野心。
一方面,从“外卖大战”目前的趋势来看,阿里已经成为新的主导方,接下来也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支撑阿里进行“饱和式投入”。
这种投入的逻辑和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不同,并非局限在单个业务,而是为了整个电商业务集团的增量和收益。
淘宝闪购就是这轮增长的引擎之一,作为高频消费场景,它成功带动了淘宝APP用户活跃提升,推动流量上涨,因此也增加了整个电商集团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时减少了市场费用的投入。
蒋凡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订单结构,“下一阶段会持续推高高价值订单的比例,消费者的高价值的正餐订单以及零售(非食品)订单的比例都在提升,而随着平台整体平均订单价值(AOV)的提升,也会带来整体单位经济效益(UE)的优化”。
另一方面,外卖只是手段,阿里的最终目标是引领一个30万亿元规模的大消费市场,满足10亿消费者的一站式需求。
反映在财报上的,是各大业务的重新整合——把淘天集团、饿了么和飞猪整合进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而菜鸟、高德和大文娱集团被划分至“其他”板块。
这不仅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是为了实现业务间的深度协同。比如,盒马接进淘宝闪购后,线上订单整体同比增长了70%,突破200万。
相对应的,淘宝也上线了新的大会员体系,打通饿了么、飞猪、高德、盒马等会员权益,全面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进一步完善用户生态的“护城河”。截至本季度,88VIP数量已经突破5300万,上一季度刚突破5000万。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阿里把不同业务深度整合后,聚拢到商业生态中,构建一个围绕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超级APP”,并把所有业务的权益串联起来,通过88VIP会员体系牢牢锁定新老用户。
也正是通过上述业务的整合和协同,阿里旨在构建一个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消费生态,长期驱动整体营收增长。
如此一来,不管是在远场电商的购买、近场零售的日常补给,甚至是即时零售的紧急需求,用户都能在阿里的同一个生态内完成,阿里也能在多种消费场景中攻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