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有人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有多美丽多优秀,而是因为相欠,只要有欠,无论相貌如何,境遇如何,都会遇见。因为,吸引他的不是你,而是你们彼此的因果和业力,你以为爱的深,只是欠的多而已。”
尊者此语如金刚杵击破情执迷障,《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维摩诘经》残卷中,有朱笔批注:"情丝原是业绳,温柔乡即轮回场",道尽红尘情爱背后的因果本质。
寒山子曾刻"缘如三更露"于岩壁,恰似《法华经》中"三界火宅"的惊世譬喻——世人执着的金玉良缘,实为劫火中的琉璃幻影。
当我们拨开情爱的绮丽面纱,会发现《楞严经》所言"纯想即飞,纯情即堕"的玄机——那些令我们怦然心动的相遇,实则是三世因果织就的罗网。
正如《金刚经》揭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痴缠的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业力牵引下的镜像倒影。
在轮回的漫漫长夜里,每个灵魂都携带着未偿的愿债与未了的情缘。《法华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恋,不过是往昔种下的因缘果实。
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的哲理在此显现:当人们执着于情爱表象时,恰恰遮蔽了因果轮回的真相。
庄子谓"泉涸之鱼相濡以沫",看似至情至性,实则是困局中的业力纠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度五子与持国百子数十年的血战,正是前生帝释天与阿修罗未了的恩怨重演。
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对克珊西帕说:"记住,我们终会重逢",这临终遗言暗合佛教"隔阴之谜"的轮回观——所谓刻骨铭心,不过是累世业债的利息在翻涌。
这种业力牵引超越了世俗的评判标准。《庄子》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寓言,恰似因果纠缠的众生相。
有人如飞蛾扑火般追逐光芒,却不知自己正是他人业火中的灯芯;有人似候鸟迁徙般执着归途,却未察觉宿命早已在天空写下轨迹。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而认识因果的真相,恰是破除情执的第一步。
《景德传灯录》载:有僧问赵州"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禅师答"庭前柏树子"。此机锋直指因果的不可言说性,恰似量子纠缠实验中隔空同步的粒子,看似偶然的共振实是亿万年前的星尘记忆。 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在瘴疠之地参透"心外无物",方知世间情缘尽是《坛经》所述"仁者心动"的投影。那些令你魂牵梦萦的眼波,或许正是《金刚经》"如露亦如电"的业力显相。 当我们将情缘置于因果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那些自以为惊天动地的爱恋,不过是业力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就像紫禁城金水河的涟漪,看似永恒荡漾,实则随波逐流。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当我们放下对"欠与还"的执着,反而能在因果长河中觅得自在。 敦煌壁画中"未生怨"故事画,描绘阿阇世王与父王的恩怨情仇,朱砂题记"爱恨原是前世约"。这令人想起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整合"理论:最令你痴迷或厌恶之人,往往携带着你灵魂缺失的碎片。 古波斯诗人鲁米在《玛斯纳维》中吟唱:"你寻找的爱人,正是你拒绝成为的自己",此语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的圆融观——情债的本质,是灵魂在因果镜城中的自照自修。 这种觉悟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积极的修行观。《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每个相遇都是修行的道场。就像茶与杯的相逢,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是茶农耕耘、陶匠制坯的因果延续。当我们以感恩之心承接每段缘分,便能在偿还中圆满,在圆满中解脱。 终究如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怜子》时,凿去的不是大理石,而是对完美执着的妄念。当悟得《心经》"心无挂碍"的真谛,方知三生石上的盟誓,不过是灵魂进化路上的垫脚石。 那些令你肝肠寸断的离别,或许正是《法华经》中"穷子喻"的慈悲示现——以眼泪浇灌菩提种子,待业风止息时,终将开出究竟圆满的莲花。 最终我们会明白,情爱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似真实不虚,实则皆是自性的显现。《华严经》"一即多,多即一"的哲理在此圆融:每个相遇都是整个宇宙的缩影,每次相逢都是轮回的节点。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欠"与"被欠",便能如莲花般从因果淤泥中绽放,在业力风雨里自在安住。这或许就是佛陀拈花微笑时,想要传递的终极智慧——在因果的迷雾中,看见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 ——高等教育文摘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