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文旅之美,在山水之间,更在文化深处。今天,“文旅评驿工作室”正式与读者见面,这里是观察的窗口,也是思考的驿站。我们与读者一同在评说中触摸文旅的温度、在思辨中探寻发展的路径,一同读懂风景里的故事、品出文化中的滋味。
近年来,红色文旅演出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一批佳作凭借对历史细节的精心挖掘与艺术呈现,成功打动观众、引发共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从南湖的红船到八角楼的灯光,从苏区的热土到延安的窑洞,扎根历史土壤的细节叙事,让红色故事不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还是有部分作品疏于对人物情感肌理与历史生活褶皱的描摹,使得一些演出虽有气势却缺少温度,虽能“入眼”却难以“走心”。两种创作路径的对比愈发清晰地揭示,那些能让历史可感、人物可信、情感可触的细微之处,才是红色文旅演出赢得观众的关键密码。
发挥细节在历史与观众之间的联结作用。宏大的叙事往往由无数个体的生命轨迹交织而成,而让观众产生深度共情的,往往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在红色演出中,一个被磨得发亮的搪瓷缸,可能承载着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一封字迹匆匆的家书,蕴藏着革命者对亲人的牵挂;一句带着乡音的叮嘱,能够瞬间拉近与当代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当观众通过细节看见那些具体的人——他们会疲惫、会思念、会彷徨,却依然选择坚守信仰时,红色故事便有了穿透时空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更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发挥细节对历史真实性的佐证效应。真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生命线,而细节是历史真实性的“指纹”。在舞台上,一件符合时代特征的服饰、一个贴合历史背景的道具、一段还原地域特色的乡音,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原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识别带、延安时期的粗布军装、根据地墙上斑驳的革命标语……这些经过精心考究的细节,共同构筑起真实可信的历史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到那个年代。这种真实感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当观众切实体会到舞台上的故事,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便水到渠成,观众主动走进历史,在细节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真谛。
发挥细节对观众心理的杠杆效应。在红色叙事中,那些颤抖的指尖、欲言又止的叹息、物品上经年累月的包浆,往往能够成为震撼人心的历史注脚。在实景演出《井冈山》的“托孤”场景中,女红军将婴儿递给老乡时,特意裹紧绣有五角星的襁褓——这个未被台词点明的动作,让“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具象为布料的褶皱与体温的传递。舞台剧《长征第一渡》用蒙太奇手法呈现英姑的人生片段:新婚夜剪下的青丝、每天擦拭的桐油灯、最终与烈士证书并置的空白家书,三个物象的时空叠印,将“等待”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年轮。这些细节如同历史显微镜下的切片,让观众看见信仰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母亲缝进衣角的星火,是妻子用一生守护的未竟承诺。
发挥细节在艺术创作中的微雕功能。当细节划过红色叙事的肌理时,总能刻下深邃的主题印记。红色文旅演出需要深谙“见微知著”之道。《重庆·1949》中那声“请忘了我们吧”的嘱托,以“反高潮”手法将牺牲精神推向极致: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与狱中烈士的诀别形成蒙太奇般的时空对位,观众看到的不是概念化的英雄,而是血肉之躯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倔强凝视。这种大音希声的叙事智慧,恰如编钟的铸造工艺——唯有在青铜铸造的毫厘之间注入匠心,才能让千年后的敲击仍能震荡山河。
在实践中,细节叙事的运用需要从人、物、事、情等多个维度精心打磨。“人”的细节要聚焦个性化表达,避免千篇一律,多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微表情与肢体动作传递内心;“物”的细节要赋予道具叙事功能,让一双草鞋、一盏马灯、一件信物成为情节的推动者与情感的载体;“事” 的细节要关注非典型时刻,在行军间隙、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性的光辉;“情” 的细节则需要克制内敛,一滴强忍的泪水、一个克制的拥抱,往往比声嘶力竭的哭喊更具力量。
当下,红色文旅演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要让红色故事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创作者就必须沉下心来,在历史中挖掘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微小,却承载着动人的情感与深刻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细节,才能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红色精品,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姚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