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3日电 (记者 张强)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土地上,两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地标——王次青烈士碑和孟宪琛故居,如同无声的丰碑,诉说着两位英烈的壮烈篇章。
在砀山县程庄镇王明集村,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碑静立于此,悉数记载着王次青的英勇事迹。出生于贫寒之家的王次青,幼年曾随父母乞讨。命运转折让他得以读书,1931年从砀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怀揣教育理想回到家乡王明集小学担任校长。
然而,日寇侵华的烽火打破了书桌的宁静。深受学校共产党革命活动影响,王次青“弃教从戎”,决心组建抗日武装。
1939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多次破坏日军铁路运输线,经历大小战斗十余次,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
壮志未酬身先死。1945年4月4日凌晨,年仅39岁的王次青不幸遇害。
英雄的牺牲令山河同悲。王次青牺牲后,砀山、萧县、永城三县3000多名民众自发集资募捐,为他建造了座高3米的烈士丰碑,碑上刻文,铭刻着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王次青烈士碑坐落在王次青侄子王益朴宅居对面,2012年被砀山县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时节,前来扫墓祭奠的民众络绎不绝,纷纷缅怀这位砀山抗战英烈。
从程庄镇转向周寨镇孟楼村,另一处革命圣地——孟宪琛故居,以其质朴的院落静静矗立。推开故居院门,孟宪琛烈士的雕像肃然伫立,将民众的记忆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1910年出生的孟宪琛,是砀山革命史上一颗闪亮的火种。1929年,他成为砀山师范学院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从此将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1931年,他一手创建砀山师范学院党支部并担任书记。
孟宪琛的革命活动早在抗战前就深入人心。面对教育科无理削减学生伙食补助费,他挺身而出,号召全校师生罢课斗争,最终迫使教育科如数补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他和党组织的宣传鼓动下,砀山县城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孟宪琛先后转战豫东、鲁西南、苏北数十县,杀日寇、捉汉奸、攻据点,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动员全家投身抗日洪流,军民亲切地赞誉他家为“抗日饭店”“抗日之家”。
正当苏鲁豫边区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开展之时,1939年,年仅29岁的孟宪琛不幸蒙冤被害。
如今,经过县镇联合按照文物方针全面修缮的孟宪琛故居,尽可能保存了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故居院内矗立着孟宪琛雕像、烈士纪念墙等,主屋内精心布置了二十二块生平展板及简易家具,立体再现了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走进这里,便是走进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自开放以来,孟宪琛故居已成为周寨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百岁老党员讲党史”的重要场所,接待人数逾20000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