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诧的“85万元采购一台299元的路由器”事件终于迎来了官方调查结果。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的相关调查情况通报称,经查,涉事中标公司虚假承诺,恶意扰乱采购秩序;采购人重庆三峡学院履责不力、把关不严,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代理机构市政采中心未认真履行委托采购职责,工作人员简单机械执行采购程序,相关领导内部管理不到位;专家开展评审谈判流于形式。目前,多名责任人被立案审查,中标企业被处罚款并列入不良行为名单,两名评审专家被解聘并禁止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调查结果公布得算是比较详细。总结起来,就是从中标公司到采购方,再到代理机构等的全链条“失守”。应该说,这一结果并不太让人意外。毕竟,但凡有一个环节真正切实履行了监督与审核职责,都断然不至于上演如此荒唐的闹剧。
比如,此事中有一个细节就非常值得注意。涉事中标企业洪正公司在2019年7月至2025年1月因未公示年报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且此前也无中标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企业的资质有基本了解,相信都很难发生后面的“故事”。
这个明显反常的采购项目曝光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幕”,立即引发了公众的联想。而通报中也给出明确回应:调查中未发现中标单位洪正公司与重庆三峡学院及其他相关方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
能够直面公众疑问,值得肯定。但是,在没有明显利益勾连的情况下,多个环节仍同时“失灵”,此种“巧合”难免使人继续生疑。比如,未发现存在相关利益输送,是否只是因为这笔采购尚未“尘埃落定”,还来不及发生“利益输送”?该事件之所以迅速引发广泛猜疑,正源于其过于荒诞的表面现象与采购审计应有的严谨性形成强烈反差。就这点看,这一通报,显然依然留下了疑问的空间。因此,正如一些声音呼吁的,有关部门或许仍需进一步释疑。
近年来,类似的荒唐采购项目,已非第一次出现。它们反复叩问着一个现实命题——到底如何从机制上有效防范采购乱象?对此,首先需要坚定的一个共识是,推进采购信息的公开公示,是遏制违规操作的关键一环。事实上,包括此次事件在内,不少的问题采购事件其实都是在公示公告阶段被发现的。因此,要继续用好采购公示制度,提升政府采购项目的透明度,如扩大公开范围、细化披露内容、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等。
其次,应该明确,“承诺制”并不等于“放任制”,更不是相关方面放松应有监督把关的借口。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采购效率的初衷虽好,但事中事后监管必须同步加强。对企业资质、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关键信息,应有动态核查和风险预警机制,而非一纸承诺便万事大吉。同时,对于虚假承诺的企业,也应提高违法成本。
此外,要推动采购监督责任的压紧压实,让问责机制真正“带电”。如有必要建立评审专家终身追责制,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采购失误的专家,不仅要取消资格,还要依法追究其民事、行政责任。只有避免每一个环节的责任“空转”,才能最大程度降低“85万元采购一台299元路由器”这般荒唐采购的发生概率。期待此次事件能成为推动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的契机。
文|朱昌俊(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