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iPhone17系列发布了,科技年货了属于是。
不过,比起越来越没有什么新鲜和创意的iPhone产品,这次最吸引老局的反而是产品背后的东西。
在过去,全球不管什么地方销售的iPhone,背后都印着一行小字“Designed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美国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美国市场上,这行字变成了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组装)。
显然,对中国而言,这个变化带来了两个颇为不利的影响:
近期的影响是:过去中国几乎包圆了iPhone的生产,如今硬是被印度分走了一大块,这对于果链上的中国企业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更远期的风险则是:在这个民用工业能够反哺军事工业的时代,印度的制造业必然会因承担iPhone制造任务而获得制造技术、管理经验上的提高——这种提高,毫无疑问,会以各种形式应用在印度的军事工业上。
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也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问题。
教员同志曾在1948年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当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
后来,这句话被浓缩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老局认为,对于印度能生产iPhone这件事儿,我们也应当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在整个制造业的尺度上看,“印度制造”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与“中国制造”相抗衡,印度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和我们处于相同量级的对手——iPhone也好,什么其他的科技产品也罢,中国始终都会是全球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具体到某些行业之中,新崛起的印度品牌则有一定可能成为中国品牌的竞争对手——因为这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对于“印度制造”的看法。
一、战略上藐视
所谓“战略上藐视印度”,本质上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信,本质上是去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含金量,去相信制造业的来之不易。
首先,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之间,且不说什么代差,光是数量级上都差着辈分。
这里老局不多讲,只捡三个最简单的说。
第一个是用电量数据:2024年,中国的用电量大约是10万亿度,其中工业用电占了6.3万亿度,而印度每年的发电总量连2万亿度都不到。
第二个则是铁路建设数据:印度每年新增铁路里程大约只有数百公里,新增电力机车大约在1000台的水平,新增车底数量大概在20000辆左右。
而中国哪怕到了现在,每年新增的铁路里程都在3000公里左右,且其中多数为高速铁路,少量为普速铁路,各种机车车辆采购数据也比印度只多不少。
也就是说,即便是今天这个人人都不看好土木的时代,中国铁路的增量还是比印度要高得多。
第三个则是进出口数据:从2019年到2024年,印度基本都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还在不断扩大中。
这种逆差,来自于印度薄弱的工业基础。
虽然商务部印发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里描述印度时说“印度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医药、汽车零配件、钢铁、化工等产业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近年来,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但如果仔细分析数据,你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较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2024年,整个印度出口了价值2546.3亿美元的工业制成品,其中包括了出口矿物燃料、珠宝、机械设备、钢铁、有机化学品和医药产品。
即便是把农业、服务等出口数据全部算进去,印度的出口额大概也就是江苏省的水平。
而同样是在2024年,单单一个广东省,单单一个机电设备类,就已经出口了5400多亿美元。
哦,对了,我们这边的每一个省可都是顺差哦。
所以,总体来看,印度目前外在的发展水平,有点类似于80/90年代的中国:电力严重不足,运力明显紧张,逆差巨大,需要大量进口机电机械设备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其次,哪怕不谈数据、不谈案例,单纯就是谈主观感受、谈历史故事,在面对印度制造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变成如今能上能造六代战斗机、下能造一次性打火机的“工业克苏鲁”,这中间经历了足足七十六年不间断、高强度的发展建设。
单凭常识就能想象到这中间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罪、要经历过多少利益博弈和斗争。
印度人如果想拥有一个和中国一样强大或是能与中国匹敌的制造业,那么当年咱们先辈们流过的血、吃过的亏、踩过的坑,印度人也必然都要来一遍。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印度在国际上左右逢源,人家可以随便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啊?
嘿嘿,那我只能说:如果材料、设备、技术什么的全都靠进口,那也就别谈什么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了,干脆连品牌都用外国人的算球,老老实实当个买办就好了。
国运也是一种命运,而一切命运的馈赠,暗中都标记好了价格。真以为一个庞大、完整、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那么容易就搞定啊?
说句不好听的,真要是什么都靠进口,到最后你可能连定价的权力都没有,许多制造业企业本身利润就微薄,刨除了各种进口成本之后,请问还能赚点啥?
实际上,老局有时候甚至都想说点“暴论”。
很多情况下,我们搞不好都弄错了一个大前提——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印度的工业化发展和我们的“前三十年”或者“改革开放”进行对比。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印度的工业化,搞不好还停留在“洋务运动”的水平?
这里倒不是说印度人还在研究炼钢、纺织之类的基础工业,而是想表达:印度的工业化,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还挺红火,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当年之所以能够通过若干个五年计划、通过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快速实现工业化,是因为我们已经通过革命与战争的方式解决了土地、矿产、劳动力等等生产资料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更是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用遍了法律、行政、经济等等手段,才敢说自己基本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是把房子打扫干净了之后才继续请客的。
但对于印度而言,光是“把房子打扫干净”这件事,他们都没有做利索。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湿婆神还要不要继续信?
婆罗门还要不要继续当人上人?
达利特贱民的地位能不能提高?
全国的语言要不要统一?
基础设施要不要翻新升级?
是否要移风易俗......
以当下印度的情况,我感觉这几个问题就够喝一壶的了。
毕竟,大规模的工业化必然带来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而如此巨大的产业工人阶级的存在,又势必会对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冲击。
别忘了:
就算是大清,靠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也是能自己设计、制造洋枪洋炮和轮船的。
就算是大清,靠着几千万两的银子,也是能买来一个纸面数据相当强悍的北洋水师的。
就算是大清,人口和出生率也是吊打当时全世界的。
甚至,大清连GDP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那一档。
但你要说大清的制造业能和当年的列强们掰手腕,那就是搞笑了。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并不需要对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过多的担忧——印度制造业有大量的结构性、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制约印度制造业的发展,而我们在短期内基本看不到印度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二、战术上重视
虽然宏观的战略上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去藐视印度制造业,但在微观的战术层面上,我们也必须对印度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进展有充足的警惕意识。
早在iPhone17系列之前,从iPhone14开始,苹果就已经开始了产能大转移。
中美之间的矛盾、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等等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成本问题。
“一个负责组装iPhone的印度工人,月工资不到1000人民币。”
如此低廉的人力成本,对于苹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了这样的诱惑,苹果早早就开始鼓动包括富士康、纬创之类的代工厂、供应商向印度转移了。
甚至,连二级供应商们也都在往印度转移——以印度之前薄弱的工业基础,印度本地制造零部件的比例连30%都不到,这也就导致包括材料、模组、生产线设备、检测设备等等企业也要往印度进行转移。
虽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企业,虽然说iPhone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中国提供的。但这样的转移,势必会为印度培训出相当数量的熟练工人,势必会让印度本地也崛起一批能够提高合格产品的企业。
仅仅靠iPhone产业链的这些熟练工人和企业,当然是没办法让印度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工业化的,但这却完全足够让印度在消费电子领域获得空前的实力提高。
原因很简单:既然iPhone布局印度了,那么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没理由不跟着去布局,没理由不去利用一下印度的低成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华米OV四家,其实都在印度有着成熟的供应链和经销商网络。
而这无疑又给印度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增强了印度培育本土消费电子品牌的底气。
“市场换技术”这一招,并非是中国独享的专利。
老局担忧的,也恰恰就在于此:中国当年通过参与iPhone的生产,点亮了“智能手机生产”的科技树,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和配套企业,最终让“智能手机设计、制造”成为了一种“公共品”——只要你有钱,你就能在中国市场上招募到一批能从0开始设计、制造手机的人才——而现在,印度也很快就会获得这样的“公共品”了。
而这群人的能力,又何止局限于手机呢?家电不能做吗?无人机不能做吗?电动车不能做吗?
更不要说印度人如果把这些生产经验和技术应用到军事上会如何了。
印度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像我们这样独立自主全面的工业体系,但似乎印度人也并不care这个——和一切看“绩效”说话的中式赢学不同,对印度人而言,只要有几个能在国际上叫得出名字的印度品牌,只要能拿出一两个还行的武器装备,就足够他们“Ja Hind!Ja Hind!”地“赢赢赢”了。
结尾:“焊死车门”的艺术
“战术上重视印度”的本质,其实是对市场经济的敬畏,以及对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的尊重。
在老局看来,资本永远逐利,产业永远向成本最低的地方转移,我们是不能逆潮流而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
既然许多部门注定要往印度转移,那你搞强制性一刀切禁令显然就落了下乘,你让它为你所用不好么?
对中国来说,要做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不让产业外流,而是要学会“上车之后,焊死车门”——让印度获得生产能力是没问题的,让印度进军高端是万万不可以的。
既然注定要转移,那不如有组织地进行应对——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的整机厂和供应链巨头一起组队去印度,形成“中国军团”。然后,把组装这种“脏活累活”全部都丢给印度人,把利润最厚的芯片、屏幕、研发设计留在国内,让他们赚个打工的钱,我们赚利润的大头。
对于特别有才华的印度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转化为我们的代言人,让他在印度本地为我们服务。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自己不能停。
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在低端环节卡别人脖子,自己必须拼命往产业链顶端爬,去搞更先进的芯片、更牛的操作系统、更颠覆性的技术。当我们永远领先它一代甚至两代时,它无论怎么追赶,都只能跟在我们后面吃灰。
我们是一点点追着外企赶上来的,外企的套路,我们太了解了。是时候把这些套路,也用在某些人身上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作者:星海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