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孩子沉迷动画片的年纪,他的目光却早已穿越时空——恐龙的咆哮在他耳边回响,星辰的轨迹在他眼中流转。
从笨拙拼装的第一块乐高,到指尖跃动的极地模型;从动物园里痴迷的观察笔记,到肯尼亚大草原上专业的物种比对。
周同学用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丈量着世界的广度;用日渐灵巧的双手,触摸着科学的温度。
这是一场关于热爱的远征,更是一次成长的蜕变。
那些在科技馆流连的午后,那些为调试传感器废寝忘食的夜晚,都是他写给科学的最美情书。
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位少年探索者的脚步,见证一颗好奇的种子如何破土而出。
从恐龙到宇宙
他的好奇没有边界
周同学的科学兴趣,早在幼年时就埋下了种子。
小时候的他,不迷恋动画片,却对恐龙图鉴、神奇生物画册情有独钟,常常捧着这些书籍反复研读,一坐就是大半天。
宇宙飞船、星球运转的纪录片,更是他的“睡前必备”,常常指着屏幕追问父母:“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宇宙的尽头在哪里?”。
这些充满哲思的问题时常从他稚嫩的口中蹦出,有时连父母都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笑着回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而身边的资源,恰好成了滋养他好奇心的 “沃土”。
只要一有时间,他总要去看望那些“老朋友”——观察长颈鹿优雅的进食姿态,或跟熊猫“打个招呼”。
海洋馆里的海豚、企鹅,更是让他挪不开眼,他会蹲在玻璃前,数着鱼群游过的数量,记录它们的作息。
后来,他的探索范围又扩展到了科技馆和博物馆。
在科技馆的宇宙空间展馆,他常常驻足于月球模型前,想象着“在月球上走路是什么感觉”。
在动物标本馆,他能对着非洲狮的标本观察半小时,用稚嫩的手指比划着猫科与犬科动物毛发的细微差别。
就连偏人文的考古博物馆,他也能因为“能摸到考古碎片” 而兴奋不已,还把收集石头当成“挖宝藏”,每块"宝贝"都被他分门别类地珍藏在贴满标签的收纳盒中。
除了对科学的好奇,周同学的爱好也格外丰富。
每到冬天,他最期待的就是去滑雪场,踩着雪板从山坡上俯冲而下,冷风拂过脸颊,那种速度与平衡带来的挑战,让他乐此不疲。
哪怕摔倒多次,他也会立刻爬起来调整姿势,直到找到最佳滑行状态。
闲暇时,他会坐在钢琴前,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从简单的练习曲到悠扬的乐曲,音符流淌间,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坚持。
在绿茵场上,他更是活力满满,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足球,传球、射门,每一次配合与突破,都让他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快乐与运动的激情。
从“手笨”到独立
他在动手中成长
谁能想到,如今能独立完成月球基地模型、制作极光模拟装置的周同学,曾经是个连最简单的科学小实验都要反复尝试多次才能完成的孩子?
周同学妈妈回忆,周同学小时候动手能力不算强。
拼乐高时,明明能看懂图纸,手指却跟不上思路,拼得又慢又容易出错,常常需要家人帮忙。后来让他学钢琴,也是希望能“锻炼手部协调性”。
但接触学而思大科学后,周同学的动手能力像是被“唤醒”了,一点点突破着自己的局限。
课堂上的科学实验,成了他的乐园。
第一次接触“灰度传感器”“红外遥控器”这些专业名词时,他听得格外认真,不仅记住了原理,课后还能绘声绘色地向家人复述这些科学原理。
最令他着迷的是那个能通过传感器监测北极熊接近并触发警报的教具模型。
为了掌握这个模型的操作,他反复调试,有时候连吃饭都忘了,直到看到传感器成功报警,才露出满足的笑容。
更难得的是,他学会了把课堂知识搬进生活。
学而思大科学的吸尘器教具,经过他的巧手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学习桌上的“清洁神器”。每次桌子乱了,他不用姥姥催促,就会用教具把橡皮屑、碎纸片吸得干干净净,还得意地说 “这是科学的办法”。
他试着用红外遥控器教具操控家里的空调,虽然最终因为频率差异未能成功,但他却兴奋地发现了新问题:"原来不同品牌的遥控就像不同的语言!"这个发现让他对通信原理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自己亲手组装的极光灯教具,则成了他每晚的"科学仪式"——关灯后,他仔细凝视着灯管中流动的等离子体,看着蓝绿色光晕在黑暗中如水般流淌,沉浸在科学带来的奇妙体验中。
在学而思大科学的课堂上,老师直击肯尼亚,深入马赛马拉草原,见证野生动物奇观——追踪狮群、邂逅稀有黑犀牛,记录壮观的象群与斑马,为【肯尼亚】主题课程采集第一手科学素材!
这让周同学对遥远的非洲大草原心生向往。
他不仅认真记下老师讲的每一个细节,还主动查阅资料补充相关知识,这份从课堂萌发的向往,成了他心中一份迫切的期待,点燃了周同学对非洲大草原的无限向往!
上完课后,他兴奋地拉着妈妈说:“我们能不能真的去肯尼亚看看?”
于是,一场由课堂启程的非洲探险在今年暑假正式展开!
当地向导用英文介绍动物时,周同学会主动拿出手机查英文对应的中文名称,还认真记下“角马分好几种”,而后举着望远镜,在茫茫草原上仔细比对不同族群的特征差异。
看到营地附近的蹄兔,他特意搜资料,发现这个小东西居然是大象的近亲,还跟家人一起讨论。
(周同学和妈妈一起做的“肯尼亚之行”PPT)
“大部分动物我都叫不上名字,他却能说得头头是道,俨然成了一个小动物学家。”周同学妈妈说。
那份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认真,早已成了周同学身上最亮眼的标签。
变化不止于此。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艰难完成乐探究的录制,到现在大方自信,还会加入自己的想法。
就连参加劳技活动录制视频时,面对时间紧张、录制不顺畅的问题,他也没放弃,坚持“一遍一遍录”,还主动加入自己的想法,直到效果满意才停下。
政策与课程
托举他的科学梦
周同学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热爱与努力,也离不开北京教育政策的支持,以及专业课程的赋能。
作为北京的小学生,周同学从一年级就接触到了校内科学课。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小学低年级开设科学课已成常态,还有一系列“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科学。
周同学对科学这门课十分喜爱,每次都认真完成小组任务,成绩也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肯定。
但周同学妈妈也坦言,学校的科学课“内容相对基础”,而学而思大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正好能满足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深度需求”。
她举例道,在学而思大科学课堂上,当讲解“月球基地”主题时,老师不仅会介绍月球基地选址的要素,还会延伸到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月球中继卫星“鹊桥号”如何解决月球背面通信难题。
这些专业且贴近生活的内容,不仅让周同学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发现问题-分析原理-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思维方式。
正如周妈妈所说:“现在他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问为什么,而是思考‘这可能与什么科学原理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教育政策也在向“科学素养”倾斜。
中考改革显著提升了物理学科的比重,重点高中纷纷设立科技创新实验班,这些政策都为像周同学这样热爱科学的孩子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周同学妈妈和其家人更看重的,不是“政策红利”,而是孩子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我们报课不是为了拿奖,就是想让他多动手、多思考。现在国家重视科学教育,学校提供展示平台,我们就顺着他的兴趣,陪他慢慢探索。”
如今的周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肯尼亚草原上与清华生物学研究生的邂逅,让他对“生物研究”产生了兴趣;逛天文馆时,他会自豪地跟家人讲解“学而思大科学老师讲过的极光知识”。
或许未来,他不一定会成为科学家,但这份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一定会成为他探索世界的“底气”。
周同学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藏着最动人的成长。
从一个连积木都搭不稳的小男孩到能独立完成科学模型的“小小探索家”;从追着父母问 “为什么”到能主动查资料、讲原理;从家门口的动物园到东非大草原,他的世界版图随着求知欲不断扩张,每一步都踏着好奇的韵律。
(周同学在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的临摹)
他的成长告诉我们,科学启蒙从来不是“功利的任务”,而是让孩子带着好奇,去触摸风的方向、观察星的运转、探寻生命的奥秘。
未来的日子里,或许周同学会遇到更复杂的科学问题,会在探索中经历挫折。
但只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还在,那个为恐龙化石心跳加速的少年,那个数着角马斑纹入眠的探索者,永远会在困境中点燃好奇的火把。
愿周同学永远记得:第一次触碰考古碎片时的兴奋,第一次成功调试月球基地模型时的喜悦,第一次在草原上认出角马时的自豪。
愿这些瞬间,能成为他未来探索世界的“星星之火”,照亮他奔赴更广阔天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