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大宏观”:当经济成了“治国之术”工具箱
创始人
2025-09-16 11:04:10
0



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好像越来越不好用了。


曾几何时,这项工作的默认设定是:“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关注的当然是“经济”目标(economic target),比如控通胀、促就业、平衡预算。用的工具当然也是“经济”系列,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目标函数当然是——最大化“经济”福利。


这也是宏观分析师要关注的:要追CPI、非农这些关键数据,要读央行纪要,要关注财政和债务;如果你在分析报告里插入一段关于地缘局势、战争军事、或者政治派别的分析,很有可能被归为“宏大叙事”类,这些内容太缥缈,没法建模,比较“软”,不够“硬核”。


但就这几年,这些曾经的“题外话”已经成为报告中的核心部分:你不仅要知道GDP数据,还要知道最新的科技、军备动态、关键武器型号参数、不同政治派别的核心叙事、甚至社交媒体上的舆情风向。


换句话说:不仅要懂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可能还得了解一下修昔底德和基辛格;不仅要分析美联储的点阵图,还得看得懂台海的军力部署图;不仅能追踪非农数据,还得会追踪社交媒体上的情报。


这种感觉在看阅兵的时候达到顶峰,“经济”这件事已经和政治、军事融为一体,再也不能说自己是独立的,再也不能“只用数据说话”了。近几年“经为政用”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已经达到新高度:只看经济制裁一项,2022年全球实施的经济制裁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933%——还没考虑“关税”、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等等各款设限。


于是一个房间里的大象若隐若现:“经济政策”也许不再为了“经济目标”而定,而是进了“政治目标”的工具箱。不管你喜不喜欢支不支持,只要还在市场谋事,就不能当它不存在了。


那么问题来了:当目标从最大化“经济”福利,变成最大限度取得“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我在《“比较优势已死”的年代如何和盟友正确共生?》这篇文章中讨论过),用纯经济视角还能看得清楚吗?


举个例子。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史诗级金融制裁,冻结外储、踢出SWIFT。以前的分析师们可能会打开模型,算一算对俄罗斯的国际收支会造成多大冲击,对卢布汇率有什么影响,通胀会飙升到什么程度。


但后面发生的事大家都看到了,实际影响远超经济层面。因为全世界都收到了一个信号:美元这个我们曾经以为“中立”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可以被随时武器化的地缘政治工具。结果呢?2023年,各国央行购买黄金的数量创下了55年来的新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两年内升到近5%。


如果还用传统框架理解,那不能不说很接近用温度计去测地震的行为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全球智库早已开始为这个“新常态”造新词了:大西洋理事会智库发明了一个让我佩服不已的词——“经济治国术”(economic statecraft)。并将其定义为:用经济手段实现外交和安全目标。比如,关税、环保政策、制裁、反垄断、甚至央行独立性——都可以、并且已经成为各国地缘政治话语权的工具箱了。



所以从今以后,分析师也许不能只是埋头掘地三尺,花式建模,然后告诉大家“这个经济数据是多少?”


还要问问:这个数据是为了什么?


换句话说,也许从此以后,“宏观(Macro)”应该改名为“大宏观(The Grand Macro)”了,



国际政治中,如果有一条地心引力一样的规律,那可能就是:“合作竞争相对论”(Coopetition)。


国家之间永远有“互动”,互动永远不绝对。一旦“互动”开始从合作转向梭哈,再从梭哈转向竞争,那新博弈中的均衡状态,总会来到“所有人都开始放弃合作,相互竞争”。


就像当年全球央行争相降息:一旦某个主要参与者,开始使用一种新武器来竞争,比如负利率,那所有主要参与者都必须采用这种新武器,否则就会输掉比赛。就像一战中德军在比利时第一次放出芥子气。


军备竞赛沿此逻辑早就开始了: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达创纪录的2.7万亿美元,创冷战后最快增速(SIPRI)。中美日欧俄印,都在加强自主防务。一个超级国防周期才刚开始。



当国家意志占据主导,微观中的一切都要围绕这“大宏观”(The Grand Macro)目标来调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强国,社会福利、市场规则,甚至教育方向,都得服务于这个大目标。


对于那些国家意志和力量足够强大的国家,这种调整是一种协调一致的“整齐感”,就像阅兵时的方阵,步调一致,毫厘不差。哪怕作为微观个体的你,觉得一切离曾经的“美好时光”越来越远。


但对那些国家意志不够强、却被迫卷入大国博弈的小国们,根本驾驭不了——它们在外部压力和叙事中被动靠拢强者模式,但微观层面的震动必将反噬。


我们再看一眼东南亚。普拉博沃称印尼“局势正在趋于稳定”。


他说的“稳定”是什么呢?


一场行为艺术——在印尼独立日悬挂海贼王旗引发的大学生的抗议浪潮。学生们抗议政府削减教育预算、官员言论失当,抗议最终演变为暴动,并遭军队镇压,10人死亡。



与此同时,一种更安静的印尼版的“润”——社交媒体上#KaburAjaDulu(先逃再说)运动已经火遍印尼年轻人,TikTok上相关帖子近20万条。


这是印尼的年轻人“想逃”的现实:整体失业率4.76%,15~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6.16%,占总失业人口(726万)的49.6%,超过84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BPS)。曾吸纳大量年轻人的科技行业进入寒冬,初创企业融资额暴跌66%。


普拉博沃政府偏在此时勒紧裤腰带,大幅削减预算,包括办公支出、仪式、差旅、教育福利,再给经济和内需泼了盆冷水(你可能觉得眼熟,但是不要过度联想)。


等等,印尼不是那个“人口最年轻、经济最有增长潜力”的东南亚明星吗?不是中资企业出海的热门目的地吗?


没错,从某些宏观数据看确实亮眼。2020年印尼禁止镍矿出口后,外国直接投资(FDI)猛增21%,总额达到900.2万亿印尼盾。但这些投资主要流向了资本密集型的采掘业,能创造的就业岗位少得可怜。出海的挤出效应还是老问题,我们在《硬刚背后的东南亚,会做何选择?》这篇文章中讨论过。只有在属地国,你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小国们的影响有多大。


对于中美两个大金刚,可能只是一个脚趾、一个关节的疼痛,但对这些用民众选票依然有点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民主的国家,撼动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是“鲸”和海洋中“其他生物”的关系。问题来了,海洋里如果只有“鲸”而没有“其他生物”,鲸会如何?海洋又会怎么演化?



也许我们必须好好想想这个新问题了——当经济已经成了”治国之术“工具箱,经济学是否还能解释这个新世界?


或者换一种问法:什么样的经济学才能解释和应对这个新世界?


我还在想,还没有好答案。但它至少应该是——思路更打开的、更跨学科的、更动态的、更人本的、更重批判的“复杂适应系统”,而不再是一台可以精确调控的机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豆角是糖尿病“加速器”?医生:... “我听说豆角对糖尿病不好,真的吃了会让病情更严重吗?”一位长期在工厂工作的患者在日常复查时提出了这个...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调查发现...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久以来被视为社交、节庆以及日常餐饮中的必备之物,它的口感...
病毒‘组队’对抗人类?科学家首... 引言:病毒间结合的首次发现 想象一下,病毒之间竟然可以像朋友一样‘组队’!最近,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发...
预制菜,改变了餐饮行业的税收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原文标题:《预制菜好像改变了餐饮行业的税收结构》...
甲状腺与色彩心理学:不同颜色环...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如同一个精密的 “调节器”,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甲状...
虎嗅【作·嗅之星】周榜第278... 作·嗅之星榜单,以周榜的形式,呈现每周新鲜出炉的优秀作品。2025年8月29日~2025年9月11日...
中方: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被扣押...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15日在安理会也门问题公开会上发言,呼吁也门胡塞武装和以色列保持克制。 耿爽...
爱到深处,男人这些下意识的反应... 有人说,爱是藏不住的。哪怕嘴上不说,眼睛会漏风,动作会走光。 尤其是男人这种粗线条生物,真要动了心,...
原创 后... 疫情这几年,把咱们的生活搅和得乱七八糟。就说社交这一块儿吧,变化可太大了。以前大伙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原创 骨... 跟你们说个事儿,前阵子我闺蜜又跟我哭,说遇着个 “渣男”,掏心掏肺对人好,最后倒落得个被算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