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一直都是中产“破产三件套”里的常客之一。
为了让自家的娃绕开应试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产爸妈不惜花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将孩子们送进国际学校。在家长的预设里:
选择国际学校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
孩子将在这里习得一番所谓的“发展全面和全球化视野”,然后回国找到一份体面的精英工作。
这样的认知流行了十多年,但最近几年却被“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月入8000”的个体感受狠狠冲击。
互联网流传的海归薪资表,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却被反复转发。
念书念出一套房钱,回国一看月薪八千。
与重金求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毫无竞争优势的薪资。
如此不均的“教育性价比”,让中产爹妈批量对国际学校祛魅。
就在这个节骨眼,国内的各大国际学校,却在今年纷纷宣布涨价——把本就高昂的学费门槛,又拉高了几公分。
国际学校,正在“批量涨价”?
这一轮学费涨价潮,波及了北上深的大部分国际学校。
各校的涨幅则是有高有低:
据称全上海最烧钱的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其浦东、浦西校区的高年级(year12~year13)学费,就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加小一万,来到了39.975万元,基本已经迈入了“40万俱乐部”。
而北京的鼎石则是不论小初高,统一涨价一万左右,再加上总计11万多的寄宿费与餐费,让该校高中家长一年在教育上的基础开销,轻轻松松就冲到了43万元以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际学校的学费都如此高昂,但像是去年学费5.2万,今年直接就涨到7万,去年家长要缴15.8万,今年直接就改成缴18.4万的学校也是一抓一大把。
最离谱的涨幅竟可以高达35%。
更令不少中产家长感到望而却步的是:
国际学校的普遍性提价,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好多年。
像某校就在其公示中明确申明:
“通常而言,学费平均每年会小额增长3%~5%以平衡学校在人事和运营方面的支出。”
难怪有宝妈就在社媒上感叹,说送娃去国际学校就是一条没法回头的路,家庭必须要不断承担成本的上浮。
而众所周知,学费,只是国际学校所有支出中的一部分而已。
除开这个一年一缴的固定开支,一个中产家庭还需要为他们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负担餐费,校服费,社团活动费,交通费等日常开销。
这些开销原本算不上是大负担,但因为沾了“国际学校”这四个字,其要价便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像北京某校,其一年仅校车的接送费用最高就需要2.3万元,而深圳某校每年至少要更新两套校服,服装费则在5千元左右。
这还没完,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终点大抵都是出国留学,所以相关机构平均十多万的海外名校中介费,自然也是不能不花的。
而为了让“爬藤”之路更加平滑,即便已经把娃送进了国际学校,有些家长仍选择继续花钱送他们去各大机构学雅思,上夏校,冲AMC竞赛,为的就是能砸出一份金光闪闪的履历。
和你猜的一样,这类补课的价格也基本都是业界头部,有老师甚至还吐槽说:
自己的报价是100~150元每小时,结果被国际学校学生的家长嫌弃太便宜,怀疑要价这么低是因为能力不行。
整体算下来,学费+杂费+中介费+补课费+一些意想不到的额外开销(比如北京的一个国际学校可以盘活一个别墅区)……现在一个中产家庭,想要供自家娃念完国际学校,最少也得要个大几十万。
要是对孩子有点儿追求,再加上家里有二、三胎,那花上几百万都轻轻松松。
在精英教育叙事松动的当下,按常理来说,国际学校应该降价揽客,但事实却是:
几乎所有国际学校都选择将涨价进行到底。
学校涨价,加剧“教育分化”
国际学校给出的涨价理由出奇一致,无外乎是:
维持“更好的教学品质”。
毕竟,既然能在学校前面加个国际的前缀(当然,现在很多民办学校已经被要求摘掉“国际”二字),那其所教授的课程便或多或少要与高端挂钩。
查阅一家国际学校的课表,你会发现双语教学自然是标配,而孩子所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三大科和文理教育,有的还学戏剧,学艺术史,学3d打印和激光切割,学无人机和ai应用……
与课程相匹配的,是优渥的校园生活环境:
不少学校的宿舍都对标海外——2~4人一间。
有地暖+独立卫浴,有洗衣机+公共区域,甚至有的宿舍就是独栋的小别墅。
但即便上述的诸多“软硬件”再好,放在国际学校十多万,乃至几十万的学费面前,都并不算稀奇。
而校方之所以还要年年涨学费,归根到底还是自负盈亏所产生的成本考量。
毕竟,有相当一部分国际学校都属于重资产运作,一投就是上亿的成本。
根据2016年的一份报告,当时该领域的年均利润率在15%~20%左右,虽然不算低,但想要回本也至少要妥善经营5年。
而在此期间,如果生源因生育率下降,或是中产的消费力走低,那么就都会对学校账面上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影响。
仅去年一年,网络上就传出了国内多家国际学校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调整的消息:
北京顺义的芳草外国语,关停后多名员工申请仲裁;
深圳曾经的第一民办厚德书院,被曝出欠款1.7亿;
成都外国语仁寿校区,重金投入10亿却仅支撑了3年就草草收场……
有中产家长无奈地吐槽,说现在送孩子去念这些国际学校可要小心,弄不好念着念着就没学可上了。
那对于剩下的“幸存学校”而言,涨价就成了一种必然。
甚至部分学校还会在涨学费的同时,偷偷降低对入学生成绩和个人素质的要求,形成了一种经济层面的“向上筛选”。
而这,便会造成一种明显的教育分化:
曾经,“贵价校园”的留洋路线,是不少中产家庭咬咬牙就能坚持到底的选择。
但现在,伴随着学费水涨船高,国际学校与中产群体的互相抛弃似乎已成趋势。
出国留学,进入量力而行时代
回顾历史,国际学校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内其实相当年轻。
该模式虽然在国内早已存在,但真正兴起还是要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
伴随着留洋热的兴起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这种原本以给外籍学生提供教学为主的办学机构,逐步成为了不少家庭送子留洋的前置步骤。
先在国内接受双语的教育,再到海外镀金后归国就业,用真金白银给孩子换一个高层次的就业起点。
这在那些外企还如日中天的日子里,确实是一个中产家庭能给孩子规划的最优未来之一。
所以从2011年开始,国内民办国际学校的数量便以每年10%的速度新增,在2016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2.5%。
然而当所有中产都把娃投放到了英美澳的各大高校,那么曾经镶着金边的学历,便开始逐渐通货膨胀。
G5,藤校,这些过去金贵的敲门砖,开始变得越来越“泯然众人矣”。
留学的性价比,开始逐渐丧失。
与此同时,国际学校的“高大上”,也受到了一个接一个的挑战:
有家长发现外教的质量参差不齐,说是双语授课,结果发现那个洋面孔的老师实则来自东南亚;
有家长则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里所修的那套课程所获的文凭,其实理论上报补课班也能修下来——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场所;
更有家长发现,自己10多岁的孩子在学费十几万的学校上了一学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攀比:
学会了一堆国际奢牌的念法,询问父母为什么同学的家是三层独栋,而自己却只能住大平层……
再加上,全球化的浪潮已然褪去,政策端对于办学资质的考核逐步严格,在对抗和收缩的大背景下,留洋的标签不但再难加分,甚至有时还会给学子减分。
于是,类似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之后靠算塔罗牌谋生”“斯坦福毕业回故土发展,月薪第一个月仅5千”的故事,开始在近年的互联网上流传。
这虽然只是个例,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留学性价比的丧失。
致使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重新考虑:
培养一个“全球化”的娃,到底还值不值?
而当曾经那群“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的家长,在收入承压的时代开始精算儿女的未来,那么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中产教育,也就随着学费的上浮,而从财务的裂缝里撕出了两个方向:
要么向下——回归到国内的主流教育路径;
要么向上——重金让娃去世界名校。
在这种分化的趋势下,仍有家长试图找出“跨境教育套利”的bug,比如:
带娃去念泰国或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省钱,把希望寄托在东南亚那风险与性价并存的教育市场上。
但更多的中产家庭,最终大概率都会在这不可回避的二选一里做出自己的选择。
毕竟,这不是一个家长未来可以被透支的年代。
也不是一个孩子未来可以有定数的年代。
在前方一切都不确定的前景下,保守与量力而行才是当前一个中产之家的版本答案。
而这个答案既适用于子女的教育,也适用于该阶层的一切消费活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凯斯,编辑:章鱼
上一篇:双面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