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广式生活”?是茶楼里“一盅两件”的广式茶点?是老街巷弄里的市井生活?还是广州人从容、包容、务实乐观的精神? 9月23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广式生活》集刊首发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活动以“‘粤’读广式生活”为主题,邀请集刊主创团队、作者与非遗传承人、读者互动交流,构建广式生活理论与实务融合的交流平台。活动现场,举行了融合古琴、插花、点心和点茶等岭南非遗项目的沉浸式展览,让一幅“广式生活”的图景在嘉宾们眼前鲜活呈现。
1
刻画城市文化、描绘生活图景
《广式生活》描述广州城市文化的前世今生
发布会现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集刊顾问张跃国致辞,从文化与城市的灵魂所在、根基所系切入,阐释城市发展过程既要关注经济增长,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城市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生动载体”。他强调,《广式生活》是国内首部以城市生活方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文学术集刊,从生活化图景提炼和描述广州城市文化的前世今生,意图立体刻画人、城市、文化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将搭建一个综合性展示交流平台,把《广式生活》集刊坚持办下去,办出特色、办得更加精彩,与各界专家、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推动广州文化繁荣发展、出新出彩。
集刊顾问张跃国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在发言中谈到,《广式生活》集刊的首发,正是以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命题、以文化传承助力城市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省馆坐落在岭南两千年的文脉上,是岭南地区最大型的文献公藏机构,“文献在哪里,文脉就在哪里”。
方家忠
“‘广式生活’必将成为赋能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柯显东指出,《广式生活》出版恰逢其时,打造“广式生活”品牌需要实现从学术成果向文化IP转变、从文化记忆向当代实践转变、从本地认同向广泛传播转变。他期待,广式生活与影视产业、餐饮产业、非遗传播、文旅产品等深度融合,比如将饮早茶、逛花市、听粤剧、游珠江、访古迹串联起来推出“广式生活深度体验游”线路,邀请游客体验“广式生活”。
2
“小切口、大共鸣”
集刊全新定义岭南地区的独特生活方式
“广式生活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区的、纵贯2000多年发展积淀而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它犹如一幅鲜活画卷,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涌动着现代的激情,也像极了八门出海的奔腾珠江,是创新与包容的碰撞,是激情与温情的共舞。”集刊主编、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柳立子在新书首发仪式上以此为比喻,给出了她对岭南城市生活方式的定义。
柳立子
她介绍首刊编辑理念及主要内容,强调主创团队将连续编撰出版《广式生活》集刊,共收录18篇学术文章和30幅城市照片,以文字厚度和图像宽度展现广式生活变迁和魅力,致力于以“小切口、大共鸣”展示岭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和精神气质,自出版以来受到广东学术界、实务界高度关注,引发读者广泛共情与共鸣。
现场举行《广式生活》集刊的送赠仪式。
现场,广州市社科院代表和广西师大出版社代表,一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以及各区级图书馆代表送赠《广式生活》集刊的馆藏本。
3
“24时”与“24式”
将广州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具象化
广式生活是如何从鲜活场景到跃然纸上,再从书籍文字转化为现场体验?活动邀请集刊作者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以广州作为样本展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讨论,为塑造有“根”可循、有“形”可感的城市文化贡献真知灼见。
黄亦民(右)为《广式生活》提供了跨度40年的30张照片,记录广州城市发展和生活变化。
在第一场圆桌论坛中,与会专家们分别以广州城记“24时”为题,探讨广州城市轴线变迁、生活场景变换所呈现的文化印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从广州城市轴线三次蜕变的视角,谈到“粤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他认为,每个轴线的广式图景总离不开“城与江”的对话。广东财经大学讲师、博士黄素娟把广式生活从城市空间落到建筑层面,在她看来,街头巷里、骑楼洋房无不记录着广州建筑历史的演进和居民生活的变迁。纪实摄影师黄亦民作为媒体资深摄影记者,习惯用镜头讲述城市生活,他为《广式生活》提供了跨度40年的30张照片,记录广州城市发展和生活变化。广州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有责在古籍、旧报刊和文献中找到广州城市变化的脉络,并以“榕树”这个岭南地区独有的“符号”描绘广州落地生根、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传统插花(广州插花)非遗传承人唐秋子则分析了花城广州与岭南文化共融而成的人文特质形成。专家们共同强调,为了避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千城一面”,广州这座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应保有自己的“态度”,呈现独特的城市品牌。
现场举行了融合插花、点茶等岭南非遗项目的沉浸式展览。
在随后的第二场圆桌论坛中,与会专家们再以广式生活“24式”为题,围绕广式生活场景中人们的饮食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呈现等内容展开讨论。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认为,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生活态度的影响,“大展鸿图”“和气生财”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广州人的经商态度,他从“和气生财”解读广州的商贸文化和处世之道。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博士彭杰从社会学的角度,归纳了广州的多元生活场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艳表示,“非遗就是生活方式”,广州的非遗项目记录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从古琴艺术透视广州的生活方式,并谈到古琴还可以和粤剧、中医药养生等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传承机理。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广州茶艺(点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建红分享如何在品茶之中品出了广州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独属于这座城市的魅力。
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
据了解,以本次活动为开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同步启动《广式生活》第二辑稿件征集,结合文商旅消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应用场景,开展“广式生活+”主题系列活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