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赴深圳,与任正非、徐直军等华为高层会谈,双方围绕强化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合作、推进企业治理与运营机制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东风后来的说明中,提及两家公司在“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机制创新”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杨青表示,东风汽车正积极推动新能源、智能化跃迁,将与华为持续深化战略协同,共同面对产业变革与市场挑战。
而任正非则强调了一句话:汽车行业的根本是要把车造好,车的最高级别就是安全。
这句话确实是直指现在行业问题的根源,汽车不是手机,汽车在路上跑关乎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由不得从业人员不重视。
安全是大事,不是小事。
华为成功的奥秘说穿了就是其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华为长期投入研发也是为了能够持续为客户服务。
企业的根本就是产品,磨好豆腐就是把产品打磨好,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华为无论通信设备还是手机等产品,其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汽车而言,现在竞争激烈,各个品牌都在各出奇招,竞争堪称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有的拼速度,有的拼颜色,有的拼装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这时候任总强调“安全”,确实是振聋发聩。毕竟人是坐在车皮里的,道路上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其实都面临风险。
华为做智驾系统实际上也是把安全当成最大追求之一,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车企高层为何陆续拜会任正非?
在2025,记得最早好像是从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开始吧,他在拜会过任正非后表示,“无私,睿智,大道至简的给了很多在科技,企业,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议”。
后来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车企的掌门人陆陆续续到深圳拜会任正非,大家都表示要跟华为加强合作,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在华为一开始入局汽车行业的时候,车企基本是忌惮、防范的态度,以至于有了“不能把灵魂交给华为”的言论。
但随着华为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大获成功,各大车企也扭转了态度,它们确实看到了跟华为合作的好处,而且确信华为是真的不打算自己造车,这样合作的最大障碍就没有了。
毕竟华为的智驾水平是世界领先的,国内智驾的这把火从某种意义上是由华为引发的,没有华为下场,哪里来的“智能化下半场”呢?
智能汽车或AI汽车,都离不开华为。
现在行业已经有了共识,汽车正在成为流动的“第三空间”,出行即服务将成为城市运转的核心脉络,随着AI时代的加速到来,汽车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要是适者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
过去是石油驱动引擎,现在是电池驱动电机,而以后是数据成为推动AI发展的“新燃料”,老方说华为无论是通信(光传输等)技术,还是鸿蒙系统,包括芯片、算力等,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广汽、东风、长安等高层主动拜访任正非,核心目的就是推动与华为在造车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加强协同。另外华为的营销、渠道和市场能力也是车企看重的地方。
徐直军曾表示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那么当汽车也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要部分,那很多车企的转型升级就最好是跟华为合作。
现在不是软件统治世界了,而是大模型吞噬软件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传统车企在AI领域都落伍了,汽车的智能化离不开华为这种软硬件都极强的科技企业。
而且妙的是华为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不造车,不得不佩服任正非等华为高层的战略远见和定力。
华为的朋友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大。
无论做什么事都强调一个得道多助,华为坚持“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的战略定位,就是跟车企站在了一个阵营,华为主要起到赋能的作用,不跟车企竞争。
车企高层陆续拜会任正非,也体现了对华为战略选择和技术实力的认同,在行业面临大变局的关键阶段,他们都想跟强者加强合作,共赢未来。
迄今为止,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都可谓民营企业中的翘楚,每年一两千亿的研发投入,构建了华为深厚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这是靠投机无法弥补的巨大差距。
话说现在还有车企准备从零开始,自己搞智驾吗?如果这条路行得通,大众等车企也不至于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了。
时间窗口来不及,与华为合作是明智之举,而华为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杀入汽车这个大产业,一方面是为行业创造了增量价值,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利于自己生态体系、“主航道”的拓展和“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愿景。
强者未必恒强,但竞争的节奏确实掌握在强者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