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娴)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轻健身,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飞盘、滑板、骑行等一系列轻健身项目兴起的同时,9块9一节课的瑜伽房,正在成为县城中年人的热门选项,就连健身房也纷纷推出轻量化消费产品,小课包、健身次卡越来越受欢迎。
如果健身变“轻”的话,会让更多人爱上健身吗?所谓的轻健身又会给我们的健身版图和运动地图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体育产业研究者刘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产业导师赵晨。
刘芯(左) 赵晨(右)
什么是“轻”健身?
刘芯用两个关键词概括轻健身,首先是价格上的“轻”,这与县域消费水平相契合,因此轻健身呈现出下沉到县城开课的趋势;其次,轻健身门槛较低,“我们一般把运动强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直观地看,高强度时很难完整地说话,类似竞技状态;中强度可以正常交谈但无法唱歌;低强度可以轻松地唱歌和交谈。轻健身就属于低强度的范畴。”
赵晨分析,轻健身出现的背景,是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人们怕贵、怕难、怕麻烦,但有社交需求;另外,老年人低强度锻炼的需求也是一个叠加因素。刘芯指出,轻健身的概念在运动谱系中一直存在,但它作为一个商业模式被推广出来,确实是新鲜现象。
赵晨讲述自己的观察,他发现,很多健身房纷纷倒闭,但是瑜伽馆一直能活下来,正是因为它属于轻健身。刘芯补充道,瑜伽馆可能是资金上或者运动强度上比较轻,还有一种场地上比较轻的,叫做体育上门或者体育外卖,也是一种时兴的方式。赵晨进一步补充,轻健身不仅局限于健身房,在广大城市和乡村地区更是遍地开花。
轻健身场景(图片由AI生成)
轻健身的受众是谁?
赵晨本身是轻健身爱好者,喜欢跑步、跳绳等运动强度和场景依赖性较低的运动。轻健身适合哪类人群?刘芯总结道,轻健身在运动能力和投入资金方面的门槛较低,对于本身没有非常好的运动习惯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方式,“最需要运动的反而是那些不运动的人,从0到1、从不运动到动起来,健康回报率其实是最高的。”
轻健身的运动效果怎么评估?刘芯指出,体育运动除了带来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她还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最早的版本里提到,每次有氧运动最好达到中高强度,要持续10分钟以上才会有作用,但是在最新的版本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口号,叫做“每一步都算数”。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用轻运动代替久坐,能大大避免久坐带来的坏处。
对于轻健身的人来说,低难度低门槛的下一程是什么?刘芯给出三条可能的路径,一个是可能放弃,二是长期保持轻健身的习惯,三是向更专业的运动项目进阶。据赵晨观察,这个分流呈现“橄榄型”结构,且符合“二八定律”:20%的用户会去进阶,60%的用户会观望,将来有可能再进阶,20%的用户可能就放弃了。
轻健身场景(图片由AI生成)
轻健身是一门好生意吗?
长远来看,轻健身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赵晨认为,这取决于其管理能力,“轻健身的商业模式是轻资产加灵活用工,而数据显示,30%的9.9元体验用户会升级为99元月卡,10%的月卡用户会升级为1980元的私教课,再加上健身用具和保健品的购买,其盈利能力优于普通健身房。”刘芯从成本角度分析,轻健身业态从一线城市下沉到县城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大幅降低,利润空间更为可观,不过从业者的人力成本预算比较低,所以更适合个人工作室加灵活用工的模式。
两位嘉宾一致表示,轻健身会反作用于传统健身行业。赵晨指出,轻健身降低了健身行业的门槛,一定程度上为整个行业带来供给侧改革。“对于老人来说,可以在水里走路和做操来锻炼骨骼肌肉,这是对游泳的轻量化改造。”刘芯表示,所有的传统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轻量化改造,从而吸引不常运动的群体,助力实现全民健身。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轻健身撬动的产业链相当丰富。赵晨指出,传统健身器械正朝着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发展;轻健身还易于和周边业态联动,如与咖啡馆互相引流,或与游戏结合出现智能运动设施。刘芯对未来前景十分看好,认为在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下,轻健身有助于挖掘巨大的运动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