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香,正是国庆赏秋时。然而对于花粉过敏的市民来说,今年的成都秋天却是一场“考验”。
9月30日,成都市植物园发布的花粉监测数据显示,9月29日花粉指数为四级,意味着花粉浓度处于很高水平,易诱发过敏。
什么是花粉指数?简单来说,它是衡量空气中花粉浓度的指标,能帮助过敏人群了解外出风险。成都的花粉指数为何突然“爆表”?主要的过敏原有哪些?敏感人群又该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园林绿化专家与相关部门。
公园城市花粉指数
人工监测得出,花粉浓度指数远高于去年同期
“最近一直打喷嚏,眼睛鼻子都很痒,身上也起红疹子。”市民张女士从9月的第二周就开始出现过敏症状。她提到,每年4月份圆柏开花时自己也会过敏,而这次的不适很可能与桂花盛开有关。
记者查阅过往花粉指数了解到,今年花粉指数明显偏高。去年同期的9、10月,成都空气花粉浓度维持在200—300粒/千平方毫米以上,花粉指数为三级。而今年9月,花粉指数持续监测在四级以上,增幅显著。
据了解,花粉指数根据花粉浓度共分6级,其中一级最低,六级最高。每千平方毫米花粉浓度低于50粒为指数一级,浓度高于800粒为指数六级,为最高级,当超过三级时,即每1000平方毫米中花粉颗粒大于100粒,就有易过敏风险了,需要加强防护。
具体如何测量?成都市植物园花粉监测小组成员李梦霞介绍,小组于2022年开始发布花粉浓度指数,监测花粉浓度主要有人工监测和仪器监测两种方式,目前以人工监测数据为主。人工监测采取最普遍的人工读数方法,工作人员会将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放置在监测器上,取样24小时,再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计数,最终换算为每千平方毫米的花粉数量,统一发布。
目前,花粉监测仍以人工为主。李梦霞表示,未来将持续监测气象因子与花粉浓度的关系,进一步探索花粉变化规律与植物的致敏机制。
风力、湿度推动花粉扩散,注意远离杂草类植物
今年花粉浓度指数为何偏高?
成都市花卉协会副会长祝鸣川分析,桂花提前开放是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桂花香味对健康人群无害,但过敏体质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接触后可能引发鼻炎、结膜炎、皮炎甚至哮喘等过敏反应。
不少网友感觉今年桂花开花比去年早,祝鸣川解释,其实今年桂花开放的时间才是正常的。“去年因为持续高温,桂花直到10月才开放。而今年8月底至9月初的连续降雨和降温,促使桂花回归正常花期,只是相比去年显得‘早’了。”
花粉浓度还受到风力、湿度和温度的共同影响。祝鸣川指出,前段时间风力较大,显著扩大了花粉的传播范围。例如月初栾树成片开花,由于树冠较高,花粉更容易随风远距离飘散。
李梦霞补充说,近期气温波动频繁,加上上周多云天气较多,促使植物集中开花,进一步推高了花粉浓度。“除了桂花,秋季花粉大多来源于杂草,包括葎草(如拉拉秧)、蒿草(如艾蒿、沙蒿等)、藜科植物(如灰灰菜)等草本植物正值盛花期,敏感人群要特别注意远离。”
城市绿化如何规划?优选低致敏植物
另有一些花粉过敏者在网上留言表达顾虑:是否能将这一类植物拔除?或者能否在绿化规划上减少高致敏植物的种植。对此,记者询问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有关部门。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绿化处有关负责人回应,已在现有绿地管理和未来规划中同步推进防控工作。针对既有绿地已确认的、影响较大的高致敏、气味刺鼻的植物,在景观提质改造中,逐步移植和替换,如银杏考虑从雌株替换为雄株。并研究不育或低花粉量的观赏植物品系,这类植物通过生物技术抑制花粉产生,能从根源上减少花粉污染。
此外,规划上优选低致敏花卉和树种。一方面,绿地规划设计中,减少使用漆树、桂花类等致敏植物。同时,优先推广应用低致敏树种及乡土花卉,如大花芙蓉葵、芙蓉花、秋英、一品红、海棠、栾树等。针对已经种下的致敏原,在桂花密集区域增加洒水车冲洗频次,通过喷洒水雾有效降低局部花粉浓度。
花粉高浓度时段怎么办?上述负责人提醒,特殊时段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如外出注意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尽量远离开花的花粉致敏植物,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和鼻腔,若有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