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养老、工业及家庭服务等场景有怎样的应用潜力?
人形机器人将带来怎样的伦理、法律与社会治理挑战?
《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一书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全面探讨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产业现状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本书由投资人、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和投资人王谟松合著,他们希望与读者一起“见证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见证一场将深刻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经济与社会的三重变革大幕正式拉开”。
《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杜雨 王谟松 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9月
“从早期科幻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到今天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巨资研发,人形机器人已不再仅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节素材,而是站在了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前沿阵地。”本书作者介绍,在技术维度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堪称一场精密科技的盛宴。其系统构造复杂且精妙,涉及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从经济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蕴藏着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巨大能量。其研发与生产过程涉及从上游的芯片、传感器制造,到中游的机身组装、软件开发,再到下游的多领域应用与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极为庞大且相互交织的产业链。而社会层面,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更将掀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浪潮。它们的出现将重新定义工作与职业的内涵。此外,围绕人形机器人使用所产生的数据隐私、算法歧视、人工智能伦理等社会议题也将不断涌现,推动法律法规、道德准则等社会规范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加速迭代完善,构建出一个人机共存、协同发展的全新社会生态。
经济学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是一本与时俱进的著作:以人形机器人为切口,提供了完整的认知框架,阐述了从硬件核心(执行器、感知系统)到软件逻辑(大模型、运动控制)的技术原理以及从产业链构建到全球竞争的产业规律,更延伸至政策博弈、伦理争议等社会影响;书中解析了特斯拉量产路径、华为生态整合等实践案例,直面人机协作对就业结构、社会伦理的长远改变;探讨了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深层命题和如何塑造未来。简言之,这是一部跨学科、兼具专业深度与文明视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