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连接城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不同的乡村自然禀赋、文化底蕴、区位条件都有所不同,故而衍生出多样化的开发模式。本文从“资源驱动”和“业态创新”两大角度,梳理出6种开发路径,为乡村文旅项目提供参考。
一、资源驱动型:深挖本土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1. 自然景观依托型
图源网络
• 核心逻辑:依托山水、田园、竹海等自然景观,突破 “看风景” 的单一模式,植入 “可参与、可感知” 的体验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 典型案例:江西婺源。以极具视觉吸引力的万亩油菜花田为核心吸引物,佐以婺源特有的 “山地梯田、河谷平原、徽派村落” ,形成步步是画的视觉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
• 适配乡村:拥有山林、湖泊、梯田、花海等优质自然景观,且距城市近,交通可达性较好的乡村。
2. 文化遗产活化型
图源网络
• 核心逻辑:挖掘乡村非遗技艺、民俗风情、古建群落等文化资源,通过 “场景还原 + 互动体验”,让游客 “触摸文化、参与民俗”,避免文化元素的表面堆砌。
• 典型案例:安徽宏村 “非遗 + 民宿” 模式。将闲置徽派古民居改造为 “非遗主题民宿”,游客可跟着本地匠人学习徽州木雕、竹编技艺,秋季参与 “中秋晒秋” 民俗活动,夜晚观看徽州黄梅戏展演。
• 适配乡村:拥有国家级 / 省级非遗、明清古村落、特色民俗(如节庆、手工艺)的乡村(如古镇村落、少数民族村寨)。
3. 特色产业赋能型
图源网络
• 核心逻辑:以乡村特色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延伸 “观光 + 体验 + 研学 + 文创” 的全产业链,让单一产业升级为 “可消费的场景”,实现 “一产” 向 “三产” 的价值跃迁。
• 典型案例:福建安溪茶庄园。围绕 “茶产业” 打造全链条体验 —— 游客可走进茶山参与采茶、制茶,在茶艺师指导下学习泡茶技艺,入住茶山民宿体验 “晨观雾、夜品茶” 的慢生活,还能购买茶皂、茶饼等文创产品。
• 适配乡村: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如茶叶、水果、中药材)或特色手工业(如陶艺、编织)的乡村(如平原农业村、山区特色产业村)。
二、业态创新型:打破传统边界,构建 “全龄全时” 的消费场景
不依赖稀缺资源,而是通过 “业态跨界融合”,将普通的乡村资源转化为差异化的体验,适合资源相对普通、但区位优势明显或有创意转化空间的乡村。
1. 亲子研学型
图源网络
• 核心逻辑:针对城市亲子家庭 “周末遛娃”需求以及学校研学需求,结合农田、果园、自然湿地等资源,设计 “农业科普 + 自然教育 + 亲子互动” 的场景,能解决 “家长遛娃难、孩子玩得浅” 的痛点,也能丰富学校研学模式,成为亲子“打卡地”和学校研学基地
• 典型案例:成都青白江 “我的田园” 农场。依托近郊连片农田资源,规划 “农田研学 + 亲子游乐” 两大板块 —— 孩子可参与播种、施肥、采摘等农事体验,在自然课堂学习植物知识;家长可体验农耕手作,农场配套无动力乐园、萌宠互动区、亲子餐厅。
• 适配乡村:靠近一二线城市、拥有连片农田 / 果园 / 林地,且交通便利的近郊乡村(如平原乡村、城市周边自然村)。
2. 康养度假型
• 核心逻辑:利用乡村 “低污染、高负氧离子、慢节奏” 的生态优势,结合温泉、中医药、森林等资源,打造 “短期度假 + 长期旅居” 的康养产品,吸引中老年人及都市亚健康人群。
• 典型案例: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康养项目。依托古镇的温泉资源与慢生活氛围,推出 “康养民宿 + 中医理疗” 的特色业态 —— 游客可入住古镇民宿,体验温泉疗养、中医针灸、经络按摩,白天参与太极晨练、茶道体验,夜晚漫步古镇石板路。
• 适配乡村:拥有温泉、森林、中医药资源,且气候适宜(如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乡村(如高原乡村、温泉乡村、山林乡村)。
3. 艺术介入型
图源网络
• 核心逻辑:用创意激活乡土,打造 “文艺打卡地”。通过引入艺术家驻地、举办乡村艺术节、改造乡土空间等方式,为乡村注入 “艺术基因”,提升乡村审美价值与话题性,吸引追求 “小众、文艺” 的年轻客群。
• 典型案例:浙江松阳古村落艺术活化项目。在保留古村落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引入先锋书店、艺术家工作室、乡土美术馆,定期举办乡村摄影展、稻田音乐节;村民房屋外墙被改造为 “乡土主题壁画”,闲置谷仓变身 “艺术展厅”。改造后,松阳古村落成为小红书、抖音上的 “文艺网红地”。
• 适配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如古村落)、自然景观有特色(如梯田、溪流),且具备 “留白空间”(如闲置建筑、闲置农田)的乡村。
三、开发建议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需遵守以下原则,避免 “开发即破坏、开业即冷清” 的困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精准定位,拒绝复制:乡村旅游开发需基于自身资源(如是否有景观、产业、文化)与客群(如近郊亲子、远方游客),选择适配的开发路径,例如平原乡村不强行复制 “山地探险”,文化薄弱村不硬造 “非遗体验”,不应盲目跟风追求“网红业态”。
2. 业态融合,延长链条:打破 “单点观光” 的局限,构建 “吃(乡土美食)+ 住(特色民宿)+ 行(乡村交通)+ 游(核心体验)+ 购(文创特产)+ 娱(主题活动)” 的一体化体验,让游客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3. 社区参与,利益共享: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技艺入股,参与民宿服务、导游讲解、手作体验等运营环节,让文旅收益反哺本地民生(如提升村民收入、改善乡村设施),促进乡村振兴,避免 “外来资本赚走利润,村民沦为旁观者”。
4. 轻量开发,保护本底:优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肌理,避免过度商业化,例如不破坏山林建大型游乐设施,不拆古民居盖网红建筑,让乡村始终保留 “乡土味”,而非变成 “城市的复制品”。
结语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 “让乡村成为乡村”
不管选择哪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结果都是 “将乡土资源转化为独特体验”,回归 “乡村本真”——让乡村不是 “复制粘贴的网红地”,而是 “不可替代的生活目的地”。唯有如此,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 “可持续”,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长久动力。
图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金延安景区:多彩活动氛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