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回到久别的祖国探亲,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对李政道的回国非常重视。为了表示对他这一杰出物理学家的尊敬,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李政道。
在接见过程中,周总理坦率地承认了中国在科技方面的不足,并询问李政道是否能帮忙邀请一些外国教授来中国,帮助提升国内的科研水平。李政道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不用请外国教授,中国自己就有这样的优秀人才,而且一点也不比外国的差!”
总理听后十分高兴,立即追问:“哦?国内有这么优秀的人才?他是谁?” 李政道微笑着回答:“是我曾经的教授,束星北!”
束星北,正是那位曾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教授。那么,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如今在做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束星北当时正身处一个艰难的境地——他在一所学校里扫厕所。
为何束星北从一个天才教授,沦落至如此境地?他的遭遇与“鸡汤”故事背道而驰,堪称不平凡的一生。
束星北出生于1907年,江苏江都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小时候,他在私塾读书时,其他学生还在琢磨课文的前三句,他已经能通读全文。私塾的魏翘楚老师,也看出束星北的才华,主动对他父亲说:“令郎有大才,我已经教不出更多了。”
尽管束星北以物理学见长,但他在国学上同样造诣深厚,诗词歌赋皆能。随着时代的变化,魏翘楚老师建议他转入新式学堂,接受现代教育。束星北的父母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他从初中开始接触新学问。尽管课程跳跃式提升,但束星北轻松应对,五年内便完成了六年的学业。
1924年,年仅17岁的束星北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杭州的之江大学。不到一年,他便因无所畏惧地自学更深的物理学,转学到了济南的齐鲁大学。在那里,束星北接触到了当时引领潮流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他深受启发,立志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甚至渴望能亲自与爱因斯坦交流。
1926年,束星北自费前往美国,开始了他的物理学之旅。在那里,他在多所大学半工半读,同时对物理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最终,束星北的梦想成真——他亲自去找爱因斯坦,并与他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向他请教《相对论》中的疑问。
两人的交谈持续了整整一夜,爱因斯坦对这位年轻人的思维深度赞赏有加,甚至邀请他成为自己实验室的助手。束星北也因此成为了物理学领域的顶尖人物之一。
之后,他前往英国,继续在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深造,成为物理学领域的佼佼者。期间,他的才华引起了众多顶级科学家的注意,不少人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团队。但束星北并未满足于此,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路径。
1931年,束星北回国探亲,却遭遇了“九一八事变”,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后,他毅然决定报效祖国。他放下了物理学的研究,选择投身军营,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尽管他直言不讳地批评蒋介石的政策,最终因为不合时宜的直率而辞去了职务,转而投身浙江大学担任教授。
在浙江大学,束星北的教学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依赖课本,只凭借自己的理解讲解物理,甚至不容忍学生犯错,错了就严厉批评。然而,他也非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批评他自己。
束星北的才华不仅体现在物理学上,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转向国防物理学,研究雷达等设备,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的第一台雷达探测装置,因此被誉为“雷达之父”。然而,他的个性与理想并未改变,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且对政治的态度一直非常坚定。
新中国成立后,束星北因被陷害遭受不公待遇,被调去扫厕所。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学术研究,仍然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物理学研究,甚至成功修复了世界先进的脑电图机。
1972年,在李政道的推荐下,束星北的待遇有所改善,但直到1974年,才最终摘掉了被冤枉的“帽子”,并重新回到了科研岗位。
束星北一生成就非凡,涵盖了理论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导弹和航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生包括李政道、程开甲等著名科学家。
然而,束星北的悲剧也令人痛心。他的遗体捐献本意是用于解剖教学,但最终却因学校的疏忽被遗忘,直到腐烂不可用。最终,他的遗体被悄悄埋葬在学校操场。这一事件反映了束星北一生的辛酸与不公。
束星北的故事让人深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与遗憾,尤其是他未能完全发挥才华的局面,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希望后人能从中汲取教训,让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更加顺利。
束星北先生,安息!我们向您无私奉献、赤子报国的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