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巴基斯坦成功击落四架印度阵风战机的消息余温未散时,印度空军却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计划:打算采购114架阵风战机,预计总值超过2万亿印度卢比(约合226亿美元)。如果该计划得以批准,法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印度也将成为法国之外最大的阵风战机用户。
英国的防务媒体表示,印度这种“越败越买”的做法,虽然看似违反了常规军事逻辑,但实际上揭示了印度国防战略的深层困境。在本土工业体系崩溃和技术能力缺失的双重压力下,印度几乎别无选择,只能依赖高价外购来填补空白,尽管明知这些昂贵的先进战机在未来的空战中可能变成“昂贵的靶子”。
印度对阵风的迷信
印度对阵风战机的坚定信任,源自对现代空战的误读。阵风的性能参数的确非常亮眼——最大载荷为9.5吨,搭载先进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这使其成为理论上4.5代战机的标杆。然而,在实际战斗中,印度军方却将阵风战机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支持。
巴基斯坦战胜印度的关键,正是在于其使用的LINK17数据链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可以整合多种中式雷达、导弹和战机,还能够与巴基斯坦的幻影战机和萨博2000预警机进行兼容协作,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战场信息网络。相比之下,印度的阵风战机尽管配备了先进的平台,却因缺乏统一的数据链系统,导致预警机和战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存在延迟,最多可达8秒。空战中,这个时间差就足以致命。
此外,武器的技术代差也是印度的软肋。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机搭载的PL-15E导弹射程达200公里,而印度阵风配备的米卡导弹射程仅为80公里,这意味着在空战中,印度阵风往往陷入“看得见、打不着”的被动局面。而巴方则通过超视距攻击轻松实现了对印军阵风的压制。意大利智库专家卡洛塔·里诺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从未真正理解现代战争,仍沉迷于单机性能的比较。”
印度国防工业的困境
印度本土国防工业的严重失灵,使其陷入了“外购依赖”的恶性循环。尽管印度曾试图通过自主研发来弥补这一短板,像LCA光辉战机的研发历程长达40年,然而至今未能形成足够的战斗力,且其月生产量不足1架,印度空军也不愿大规模列装。此外,印度自主研发的英萨斯步枪甚至无法实现全自动射击,士兵们纷纷弃用,转而依赖外国武器。
国产阿斯特拉空空导弹的试射失败率超过40%,根本无法满足实际作战的需求。在本土替代方案全面崩溃的情况下,印度只能选择依赖外购武器。2017至2021年,印度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其国防预算中有26.4%用于采购新装备,其中75%本应用于本土采购,但由于军工业低效,导致这部分投资几乎成为无用功。
外购武器的困境
此次印度计划采购的114架阵风,将耗费近60%的年度装备采购预算。但这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印度在2025年用于国防研发的经费仅为31亿美元,不到中国同类投入的1/20,远远无法支撑其装备体系的升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将阵风战机视为“制衡中巴”的地缘政治筹码,但却严重误判了武器交易的本质。像埃及和卡塔尔等国家采购阵风时,要求搭配全套的后勤保障和战场信息共享系统,以确保战机能够融入各自的作战体系。然而,印度为了压低成本,主动放弃了这些关键配套服务,导致其阵风战机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战略误区:重装备、轻体系
印度的这一采购决策,实际上是用金钱掩盖战略短板的徒劳尝试。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体系对抗时代”,巴基斯坦通过低成本的中国装备和数据链协同,轻松击败了印度的西式装备堆砌。而印度即便再增加阵风战机的数量,也无法弥补与对手之间在作战体系上的巨大差距。
226亿美元的采购合同,虽然能够缓解印度空军的“中队短缺”问题(目前只有29个中队,远低于42个的编制需求),但却会进一步加深其对外购武器的依赖,使得印度在未来的战略竞争中愈发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