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2小时通牒刚过半,哈马斯为何闪电投降?
2025年10月4日凌晨,持续近两年的加沙战争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哈马斯宣布接受特朗普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并无条件投降。这一决定竟然在美国给出的72小时最后通牒发出仅12小时后就做出了,提前了30小时。
这一“闪电屈服”的背后,实际上是三重压力的致命合力:
1. 军事上已无还手之力:以色列在2024年开始实施“清除一切”的战术,系统性地摧毁加沙的建筑设施,哈马斯的地道战也因此失去了作用。以色列军方宣称,已经击毙了2.5万名哈马斯武装分子,剩余的战力已被完全围困。而美国无人机的全天候监控让哈马斯几乎无法组织任何反击。加沙92%的民宅被毁,水电系统瘫痪,200万平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哈马斯的后勤完全崩溃。
2. 外交上的孤立无援:特朗普提出和平计划后,阿拉伯世界迅速转向。卡塔尔和沙特停止了对哈马斯的资金支持,土耳其也加快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甚至连传统盟友伊朗都没有再表态支持。沙特的“2030愿景”需要稳定的区域环境,而阿联酋也依赖和平进程,经济利益在这一局势中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因素。
3. 生存线被踩破:以色列的封锁让加沙陷入了食品、药品短缺的困境,民众伤亡不断激增,引发了哈马斯内部的质疑。哈马斯高层清楚地意识到,继续抵抗下去意味着全员覆灭,而交出武器或许能保留部分政治存在。
二、投降协议藏玄机:哈马斯留下了哪些“后手”?
从表面看,哈马斯的投降条件看似完全是“缴械投降”: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人员(包括遗体),交出所有武器,并将加沙的管理权移交给法塔赫。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协议细节和各方的表态,便能发现哈马斯或许并没有彻底放弃,仍然留有某些“后手”:
1. 政治转型的可能性:哈马斯副主席马尔祖克公开表示,哈马斯愿意就“运动和武器的未来”进行谈判,暗示着他们可能放弃武装斗争,转而进行政治斗争。尽管特朗普的计划限制了哈马斯参与政治进程,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承诺将在一年内举行选举。如果哈马斯能够以新的形式参与选举,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2. 残余力量未被根除:虽然以色列宣称“彻底消灭了哈马斯的核心军事力量”,但加沙地区的基层武装人员仍然存在。加沙的政治学者阿布萨达指出,民众对以色列的愤怒并没有消散,哈马斯依旧能够招募新成员,只是缺少有经验的指挥官。
3. 外部博弈存变数:地区国家的“转向”其实反映了经济利益的交换。卡塔尔在以色列道歉后恢复了调解角色,沙特支持特朗普的计划主要是为重建投资铺路。一旦美以承诺的援助未能兑现,这些国家的立场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哈马斯的处境。
三、退出历史舞台?这三个信号不能忽视
要判断哈马斯是否真的“谢幕”,我们不能只看短期的战局,还需从长期的政治格局中分析。三个信号表明哈马斯可能并不会完全消失:
1. 武装组织的“蛰伏传统”:哈马斯的根基来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而这类组织最擅长“战略蛰伏”。2013年,埃及穆兄会被取缔后,尽管它一度销声匿迹,但几年后却以新形态重返政治舞台。尽管哈马斯此时交出了武器,但它的基层网络依然存在,特别是加沙的民众对法塔赫的信任度一直较低。若法塔赫接管后无法有效治理,哈马斯可能趁机复兴。
2. 以色列的“矛盾心态”:虽然内塔尼亚胡公开表示要“彻底消灭哈马斯”,但以色列的长期策略一直是“剿而不灭”。内塔尼亚胡早年曾表示,保留哈马斯有助于以色列分化巴勒斯坦的力量。现在以色列的强硬表态,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压力。如果法塔赫在加沙的治理失败,导致当地爆发独立运动,以色列或许会重新考虑保留哈马斯来制衡法塔赫。
3. 核心矛盾未解决:加沙战争的根源——巴勒斯坦建国、耶路撒冷归属和难民问题等,特朗普的“20点计划”并没有真正解决。协议仅仅实现了“暂时停火”,并未给巴勒斯坦人提供长久的解决办法。只要以色列依旧封锁加沙,民众的不满情绪将不断积累,这为哈马斯这样的组织东山再起提供了土壤。
四、结语:不是“谢幕”,更可能是“中场休息”
哈马斯的投降,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更像是一次“战略收缩”。虽然军事上它已暂时放下武器,但其政治影响力和民众基础依然存在。
未来一年的加沙重建进度、法塔赫的治理效果,以及美以对巴勒斯坦的承诺是否兑现,将决定哈马斯是彻底沉寂,还是再次崛起。
历史已经证明,中东的政治舞台从不容许“失败者”彻底离场。哈马斯的故事,或许只是换了一个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