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橙竹洞见,作者:竺大炜,头图来自:AI生成
双节假期出游,携妻女去丈人家小聚。旅行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不是去迪拜或巴厘岛,可以晒朋友圈;无非最传统的走亲访友,看山看海,以及看人山人海。
单说行程本身,从杭州到连云港,单程565公里,正常用时大约6小时。
这次却花了十个小时过去,九个小时回来,而且还是避开高峰的。
一、事故和辅助驾驶
耽误时间的首要原因,是一路上的事故。
来回遭遇不少于六起。每次一堵车,总有一些“大聪明”在应急车道上抄捷径,甚至直接跟着警车、拖车走。不得不说,这方面的惩治仍显无力。
这一路,发现高速上的“智能驾驶”提示比以往多了许多,但都是警告:
“前方道路施工,禁止使用辅助驾驶”;
“前方拥堵,请勿使用辅助驾驶”;
“谨慎使用智能驾驶”。
老实讲,如果没有辅助驾驶,我真未必能独自撑完五六百公里的高速。
可从管理方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对这些系统仍然不信任——宁可相信疲惫的人,也不敢信任“人工智能”。
我不知道,路途所见的那些事故,有多少是真人驾驶造成的,有多少是滥用辅助驾驶,或者是技术不灵造成的。
但至少从我使用的特斯拉来说,打开辅助驾驶后,变道必须打灯,车速有限制,不可以超过120km/h。虽然有时驾驶策略偏激进,但整体上看,比起大多数人,它更稳健。
当我想自己操控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它太快,而是我嫌它变道过于谨慎犹豫。
现在回想,用时长了,很可能也因为它——始终老老实实地限速行驶。
二、充电与运营意识
第二个耗时原因,是充电。
上次假期出行,我怕服务区排队,特地下了高速去找特斯拉充电站,很快就补能完毕。
这次,在服务区找充电桩倒是容易,高德地图一路都有提示。
到了服务区,看到“快充”区还剩一个空位,立刻驶入。
下车几步才发现旁边标着“超充”,只好再挪过去。
原来这里并没有“慢充”,只有快充和超充——就像星巴克只有“中杯”和“大杯”。
可多数司机误以为“快充”更快,纷纷抢着往那边开。
如果运营方有一点运营意识,把“超充”区安排在入口处,那大家都方便很多;或者有一点点运营意识,在醒目位置写一句“超充在前方”,这种误会就不会发生。
回程时,我在理想的超充站充电,部分桩仅供理想自家车型,部分对外开放。速度不错,但充到80%就自动停下,怎么也充不进了。
因为那20%的电量,让我不得不再找一处桩补足,否则还是到不了家。
不得不说,理想的运营意识,又多了那么“一点点”聪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橙竹洞见,作者:竺大炜
上一篇:GPU警钟敲响,AI过热了?
下一篇:假如梵高来过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