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发病群体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虽然甲状腺癌整体预后相对较好,但早发现、早干预依然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临床数据显示,有两类人群属于甲状腺癌的高危群体,需要重点关注自身甲状腺健康,做好定期筛查。
第一类高危人群:有甲状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甲状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髓样癌和部分乳头状癌,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人确诊过甲状腺癌,那么本人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出 3-5 倍。
从医学机制来看,部分甲状腺癌的发生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这些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家族遗传传递给下一代,导致家族成员患病概率升高。比如 RET 基因突变,不仅会增加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风险,还可能伴随其他内分泌肿瘤的发生风险。
对于这类人群,医生建议从 20 岁开始定期进行甲状腺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测。若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需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等特征,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明确结节性质。此外,有条件的家庭可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基因,为后续预防和筛查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第二类高危人群: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的人群
长期或过量暴露于辐射环境,是诱发甲状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里的辐射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常见场景有两类:一是头颈部放射治疗史,比如因鼻咽癌、淋巴瘤等疾病接受过头颈部放疗的患者,甲状腺组织长期受到辐射照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突变的概率会显著增加;二是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处于高辐射环境,比如从事放射性物质相关工作且防护不当,或长期生活在辐射污染区域。
甲状腺组织对辐射较为敏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若经历过辐射暴露,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会大幅上升。这类人群除了要做好日常辐射防护,还需每 1-2 年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若出现甲状腺肿大、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医生结语
甲状腺癌的发生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两类高危人群并非一定会患病,但需要比普通人群更重视甲状腺健康管理。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减少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的过量摄入,保持情绪稳定,因为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其次,定期筛查是关键,高危人群应严格按照建议的时间间隔进行甲状腺超声和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后,若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只有少数恶性结节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且早期治疗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