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母亲都是失败的
创始人
2025-10-10 07:25:10
0

李翊云在她的小说“Where Reasons End”(《理性终结之处》)里写道:“All mothers are failures。”


每一位母亲,注定会在孩子的成长中“失败”,因为有一天,孩子的世界再也不需要我们。



昨天,在周末晴好的后院中,一边喝着康普茶或石榴汁,我和好友一边聊着天。


其间谈到她家家教严格的女儿,最近开始和南美裔男生热恋。远在国内的父亲极其担心,家里颇为动荡了一番。


她向朋友寻求心理支持和一些建议,大家感同身受,毕竟我们都在经历孩子初中毕业前后,母亲陪着离开中国、来到美国求学的阶段。在我看来,她是那么优秀的母亲,但是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走的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她仍然是束手无策的;哪怕是她那位博士学位、当教授的先生,这些年大量看各种亲子育儿、前沿心理学书籍,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仍然无法简单地得到女儿的全然认同和接受。


身后的树叶间,传来连续几声鸟鸣,我却不知道那是什么鸟,树枝浓密,我甚至连它长什么样的羽毛也看不见。


再优秀的母亲,也终将面对孩子不受自己“控制”的那一天。


无论是她还是我,还是正在看文章的你,我们这一代父母,习惯用知识和理性去对抗不确定(所谓的“照书养娃”)。于是,我们阅读心理学、了解宗教、研读哲学,企图找到一条能让内心平静坚定的路。我们肯定都曾相信,只要方法正确、沟通科学、做好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就一切可控、可修复。


但是,就像基督教教义强调的,即使一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计划,上帝的计划(Big Plan)始终高于并引导一切,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类获得永远的盼望和救赎。(Proverbs 19:21 says “Many are the plans in a person’s heart, but it is the Lord’s purpose that prevails.”)


如果是研习佛教的人,会知道佛教强调“缘起”,一切现象——包括人的命运与宇宙的生成——都是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佛教的核心之说“无常”,也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安排。


前些年读斯多葛学派的书,该学派对不可控之事有着经典表述,称为“控制二分法”,告诉人们应该区分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对于不可控的事物,不应担忧,因为烦恼无助于改变它们。这种态度帮助人保持内心平静,理性接受命运和外界变化。


到了19世纪,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被基督教神学家尼布林总结为著名的“宁静祷文”的变体:


神啊,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好让我能分辨以上两者的不同。


昔日依赖我们的孩子们,最终是要走出他们的逻辑、他们的世界观,成为可能父母都看不懂的自己。这,正是成长的意义。


所以当我听到她的讲述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句话:女儿的选择,既是叛逆,也是自我生成的开始。


作为在北卡陪伴孩子们上学的三位母亲,我们的见面频率并不高,平均一个月一次都不到,平时也不会在微信上有更多交谈。但每次见面,总会有高质量、高密度的谈话。三个人,正好是进行一场有深度聊天的理想格局。


但她的纠结与略微表现出来的痛,让我意识到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教育孩子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让他们独立思考、拥有选择。但当孩子们真的迈出选择我们无法理解的生活的那一步时,妈妈们的第一反应却是恐惧。那种恐惧,不是因为孩子错了,而是因为母亲的意义感被动摇了,长久以来的努力、知识、经验,在这一刻忽然失灵了。


这个悖论存在于每一名母亲身上。再理性的父母,也会在爱里滑向控制。尤其是自认为理性的人,看似开放、包容,实则都在寻找能更有效地被接受的方式。当孩子拒绝所谓的理性对话,坚定投入一段感性的、不可预测的爱情时,那是青春以孩子之名对父母说:“你教会了我思考,但请让我自己去犯错。”母亲的角色,本身就是逐步被孩子“抛下”的过程,母亲的无力,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成长的代价。就像我很早之前写过的那样,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父母慢慢退后的过程。


她提到一个细节。


那天,她在学校门口等女儿,已经过了约定时间很久了,始终不见女儿的身影。


终于,她看见女儿慢慢走来,旁边是一个男孩。两人说着,笑着,最后停下来。女儿张开双臂,和那个男孩拥抱告别。


在美国,这样的告别再寻常不过。可她心里却像被什么刺了一下,眼前忽然一片模糊。(我懂)


女儿上了车,她一路沉默,“整个人都不好了”。她的眼睛一直感到刺痛,好像忽然“看不见女儿了”。


可是反观女儿,那么明亮、笃定和独立。她发现,原本一直属于自己的柔软,已经转向他人了。


她忍不住跟女儿提起,女儿说:“我和别的朋友告别也会拥抱啊。”


她愣了一下:“那不一样。”


可是,哪里不一样呢?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知道青春期意味着独立,也知道,控制会破坏信任。可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才发现,理解是一回事,放手是另一回事。


有北卡红雀从院子边的树上跃下,在草地上掠出一道红色的光影,接着,一只小小的花栗鼠快速穿过草地的一角,惹得我们起身找寻。北卡的秋日,是最美也最灵动的季节,就连从房顶慢慢移过来的阳光,只投下高亮的光影,却没有火热的温度。有点像人类的青春期,外在早已明亮得刺眼,内里却还稚嫩而混乱。


可是,我为什么突然想到了我们的母亲一代?她们可曾有同样的失落?


我们的青春、秘密、恋爱、心事,在她们忙于上班、疲于生计的岁月里,几乎不曾真正知道。在那个物质逐渐丰富、父母与子女情感难得沟通的年代,说白了,他们对我们的放手与宽容,并非理解,而是时代与环境下的被动结果。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当上了父母时,许多人有更高的学历教养,思想更开明、情感更细腻,可是仍然逃不过“目送孩子远行背影”的疼痛。不同的年代,相同的失落。我们的父母从没机会知道,而我们知道了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人性本身的规律。


不知为何,我反而有一种终将如释重负的感觉。孩子的青春期,是我们中年人成长的烦恼和阵痛。到了中年,这种无力感,或许是我们的“第二次青春期”,我们得重新学习如何与“不可控的爱”共处。


能否,我把它称作一种“反向的成长”:孩子学会离开,父母学会被离开?


李翊云在《Where Reasons End》中的那句极为刺痛的话,All mothers are failures.(所有的母亲都是失败的。)


她写的是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也许是她自己),但我想,即使不会面对这种痛苦,每一位普通的母亲都能理解这句话。


“失败”,不是因为母亲们做错了什么,不是自己无能。


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失去掌控?


不再哺乳宝宝;


不再能抱起他们;


不让妈妈喂饭了;


不再和妈妈睡一个被窝了;


不再有事没事腻在妈妈怀中;


不想和妈妈一起遛弯了;


不跟妈妈说心事了;


……


妈妈们老去了,也一点一点失去母职的一部分,爱的实质没有变,爱的形态却时时在变。


直到母亲的爱有一刻会一头撞上一堵墙,那是抵达了爱的极限状态。当孩子长到开始拥有秘密、拥有远方时,作为母亲,我们就必须承认,我们再也无法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秘密了。


就好像,今晚此时,我在小区里漫步看那轮美国的中秋圆月。月亮又圆又大,在黑夜里亮得那样耀眼,但我知道,它的形状每一微秒都在变化,肉眼要能发现,需要多一点时间。


我在想,所谓母亲的“失败”,或许是爱的另一种完成方式也未可知?就像月亮,它并不总是如此完满,但始终照着我们“看不见”却能感知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厨房里3种调料,导致中国人死亡... 大年初二,一家人围坐餐桌,王大爷突然筷子掉落,右手无法抬起,家人以为是天冷麻木,孙女学医敏锐察觉不对...
林群凡主任分享:34岁备孕半年... 站在34岁的十字路口,面对备孕半年未果的焦虑,许多女性都会本能地想要寻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促排卵...
找不到稳定工作不是你的错 找不到稳定工作不是你的错 非正式员工的急剧增加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就业冰河期。在此...
不是胖是病!男性乳房增大需警惕 阳光开朗的小郭同学 身高一米八,体型健硕 却因为有着“B罩杯的大胸” 羞得不敢出门 很多男性朋友可...
南阳中医药加快“出海” 本报讯(记者 常娟 许冬冬)9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河...
李燕医生: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是... 支气管舒张试验是呼吸科常用的一项检查,用于评估气道是否存在可逆性狭窄,帮助诊断哮喘等气道疾病。试验阳...
中国劲酒以“食养”破局:让美食...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真正可持续的养...
寒露到,霜降近,记得给家人吃这... 寒露至,霜降近,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饮食养生变得尤为重要。此时,为家人精心准备一些营养丰富的菜肴,既能...
出行同意书公证办理流程 带娃出门不容易,公证流程要熟悉 各位家长朋友,要是计划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或者只是出一趟远门,有一件...
甘孜女游客高反获救后仍在ICU... 近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一名20岁的女游客在徒步时出现高反,多名驴友对其展开救助并拨打救援电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