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育儿琐事的莞妈。
作为妈妈,每遇到自家孩子生病时,想必大家都无比忧心焦虑,甚至彻夜难眠吧?
像前段时间我家二宝夜里发烧,我几乎一夜不敢合眼。
整晚都在给他反复擦拭、量体温。直到天快亮时孩子退烧,才休息了一会儿,早上又起来忙活……
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永远是不图回报的。
而很多妈妈生病的时候,通常习惯性自己扛,若得孩子一句关心问候,便往往感动不已!
可是,如果你对孩子满腔的爱长时间被冷漠回应,会作何感想?
你可能不会相信——
曾经,我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觉得孩子只要身体康健,安心学习便是最好的,其它都是次要。
但是前几天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国庆期间亲人聚会,主家做了一大桌好吃的。
亲戚热情,给孩子们一一布菜。而大点的孩子也效仿,给大人们夹菜。
然后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我家12岁的大儿子,给几位长辈亲人夹的都是上好的大肉,到我这里时,却给我夹了一块鸡头。
他嘴里还振振有词,说:“我妈就爱吃鸡头鸡爪,我们家吃鸡的时候,这些全是她一个人的。”
当场有位长辈嗔怪了一句“熊孩子”,接着侃侃而谈,讲起那个“母亲爱吃鱼头”的典故。
儿子听完,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我。
我心里无奈感叹:自己这些年,终究错付了!
我曾经以为,母爱就是无私,只要孩子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
现在我终于明白:当我们把付出变成习惯,孩子可能就会把享受视为理所当然。
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剁排骨时,一时分神,刀口落到了左手食指和拇指上。
孩子在客厅里看电视,听到我吃痛的惊呼声,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
我怕吓到孩子,忍着剧痛说:“妈妈没事。”
孩子便回去继续看电视。
而然我立在那里,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眼瞅着自己手上深可见骨伤口,竟开始出现眩晕、心慌、冒冷汗,接着眼前发黑……
我急喊孩子的名字,但孩子一心在电视上,只敷衍应承:“怎么了嘛?等会儿~”
我只得用尽全身力气吼出声:“再等就没妈了!快给爸爸打电话!”
我以前总觉得:当妈就得扛得住,再累再疼也不让孩子担心。
可次数多了,孩子就真以为:妈妈是超人,什么事都能自己解决!
有时候孩子表露出来的关心,我们却没接住,反而把它推远。
儿童心理学指出,孩子的共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帮别人”的实践里慢慢养成的。
你总对孩子说“妈妈没事”,他没办法感同身受,又如何知道妈妈也会累,有时候也需要帮忙?
经历上次的事件后,我开始尝试着改变,不再自己硬撑。
比如某天我忽感头晕,没像以前那样硬扛着做家务,而是跟孩子说:“儿子,妈妈今天有点不舒服,你能不能把碗洗了?洗不干净也没关系,我等会儿冲一下就行。”
儿子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进了厨房。
虽然他洗得确实有点差强人意,水还洒了一地,但我还是对他说:“谢谢你,有你的帮忙,妈妈轻松多了!”
慢慢地,孩子开始主动帮我分担家务,偶尔会问:“妈妈,今天要不要我帮你拖地或晾衣服?”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刷到过一个视频:
广东有位妈妈是一名司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还想着陪儿子看电视。
后来这位妈妈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地,旁边看起来有十多岁的儿子,并没有第一时间求助。
他先是起身去看妈妈,然后愣在原地好久,既没呼喊,也没上前察看妈妈到底怎么了。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起身走向其他房间,喊了一声“唉”得不到回应后,便回到凳子上,继续看电视。
很多网友指责这孩子冷漠,不知道心疼人。可我想对这位妈妈说:“别什么事都自己扛,下次试试呼喊出声,让孩子帮助你!”
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只是我们没教过,也没给过他懂的机会。
适度的“依赖”,能唤醒孩子心底的责任感。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也说过:让孩子帮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家庭成员。
爱从来都不是单向付出,而是让彼此都感觉到被需要。
当你感觉到身上担子太重时,不妨试着对孩子说:
“妈妈今天太累了,你能把碗筷收拾一下吗?”
“儿子,这个太重了,能帮妈妈抬一下吗?”
“如果看到我不舒服的表情,可以关心一下我,问问我是不是头疼吗?”
……
妈妈们记住了:要多给孩子关心的机会,只有我们卸下“超人”的披风,孩子才能长出“有担当”的翅膀!
上一篇:房车向暖,巧家等你来晒太阳
下一篇:降价反被骂,大疆到底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