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小长假,众多户外爱好者奔赴山野。然而,接连发生的意外,也为“说走就走”敲响警钟。
10月2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一名女游客出现高反、失温,路过游客和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接力救援,成功将女子运送下山,随后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接受救治。
民警将女子背下山。图源:丹巴警方
该事件在社交媒体备受关注,女子为何会遇险、后续康复情况如何、同行“搭子”是否要担责等问题引发公众讨论。
女孩面临植物人风险
徒步“搭子”现身道歉
10月9日下午,被救女游客的母亲吴女士称,女儿脑水肿很严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8日进行了紧急手术,医生说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能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只能进一步观察。
图源:中国青年报
吴女士说:“这次旅行是她给自己的毕业礼物,却没想到变成了一场噩梦。”
连日来,吴女士已与女儿的徒步“搭子”取得了联系,对于网传的“搭子抛弃队友”一说,吴女士表示,只知道“搭子”可能把高反后的女儿交给驴友,然后离开了。“他们都是和我女儿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孩,可能没有意识到高反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其中一个男孩,把我女儿的身份证送了过来,”吴女士说,“我们说了几句话,我说女儿的病情很严重,他也叹气,说‘阿姨,真的对不起’。”
吴女士表示,现在第一时间还是考虑救女儿,再考虑是否追究他们的责任。
“旅游搭子”
是否有法定救助义务?
大成(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旷丽丽表示,要具体考察“旅游搭子”的身份和对于损害的发生是否有故意和重大过失来判断。
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相较于同行者而言,其面临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通常更高。就现有的材料信息来看,吴女士女儿与两男一女是在青年旅社临时组成的“旅游搭子”,关系较为松散。
根据家属所述,女子与徒步“搭子”是在青旅相识,似乎没有固定同行者,这也为热爱户外活动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进行任何有风险的活动之前,都应提前了解路线信息、准备必要装备、共享行程定位,并选择有经验的同伴同行、参加专业户外团队,提前建立沟通和应急机制,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徒步绝不是“逛公园”
户外旅游≠生命冒险
尽可能做好准备、不低估户外风险,应当成为一种常识。然而长假期间接连发生的遇险事件,折射出当前户外运动安全形势的严峻与隐患。
首先,对于特定区域气候急剧变化的风险,很多户外旅游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仍显不足。
10月4日,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的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暴雪,整条线路受困人员或达上千人 ,营地帐篷被积雪全包裹甚至压塌,部分区域因降雪量过大导致帐篷被掩埋,牦牛因积雪过深无法行动。
有多次珠峰景区徒步经验的摄影师董书畅回忆,“这是我第一次走珠峰东坡路线,淋在身上是冻雪加冻雨,穿着雨衣和硬壳冲锋衣、冲锋裤也根本挡不住,全身都湿了,冲锋衣外面结了一层冰。”
事件发生后,定日县迅速组织力量开展集中转运,将全部人员安全转移至曲当镇及周边区域妥善安置,10月8日19时,嘎玛沟最后一批徒步游客安全抵达接应点。
如果没有当地的迅速救援与妥善安置,暴雪突袭之下不知能否避免这场秘境探险的悲剧。
其次,社交网络上户外徒步“有腿就行”的言论甚嚣尘上,危险的野游行为甚至成为一种新潮。
年轻的户外爱好者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强势崛起,但很多人缺乏经验,忽视这一运动的专业性。此次珠峰被困事件前,就有徒步者发帖表示“珠峰徒步真成逛公园了?”
最终,大自然给出了答案:珠峰徒步绝不是“逛公园”。
再者,一些人擅闯封闭区域僭越红线,让本就危险的户外徒步“雪上加霜”。
相较既定路线,有些户外徒步爱好者更愿意体验“野路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在他们眼中变成了征服自然的注脚。
10月5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区域发生徒步者遇险事故,共转移被困人员251人,其中1名徒步者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
据了解,多名徒步爱好者从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百花掌区域私下进入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并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老虎沟高海拔区域受困。
不论是甘孜党岭徒步女孩高反昏迷、暴雪突袭珠峰千人遇险,还是祁连山“违规徒步”事件……国庆假期期间,集中出现的一系列户外安全事件,不应完全归咎于意外,这也是户外探险“野蛮生长”、安全准绳缺失的表现。
不应从“敬畏”转向“无畏”
户外活动如何更安全?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涉及人员1126人,受伤92人,死亡84人,失踪11人。徒步和登山项目的相关事故数量位居前两名,分别为244起和24起。如何减少安全风险?
法律规范与行政监管应先行。例如建立户外活动分级备案制度,对高风险路线实行强制性准入管理。同时,不断完善商业户外机构的资质认证体系,确保探险领队持证上岗、团队配备合格装备,把不具备资质的组织和缺乏准备的个人挡在危险区域之外。
景区管理方必须肩负起属地监管的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在收到极端天气预警时,要敢于果断采取限流、关闭高风险区域等防控措施。在游客聚集区域设置清晰的安全警示和避险指引。同时应配足专业救援力量,确保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响应。
从参与者的角度,风险识别与敬畏自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许多户外爱好者依赖于社交媒体上零散的攻略,却忽视每一次出行所面临的独特气象、地质与体能条件。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建议大家跟随具备正规资质的团队,让“看天气、知进退、存敬畏、守规则”成为每一次出行的安全准则。
2025年国庆假期,大自然用一种残酷的方式,留给我们沉甸甸的思考。再次背起行囊,愿所有参与者都能将安全永远置于首位。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中国探险协会
上一篇:她把公司卖给蜜雪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