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引导活动上,五位河海大学校友重返校园,他们分别奔波在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当年在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少年,后来都成了祖国的“治水守护者”。
现场,AI为五位河海校友唤醒了青春模样,那些当年在教室抢座、在河边立志、在溜冰场驰骋的年轻身影,终于在屏幕上与如今的他们完成了一场跨时空相约。一边是鬓角染霜、手握国之重器的水利脊梁,一边是眼神清亮、怀揣赤子之心的少年郎,当两代“自己”隔空相望,流淌的不仅是个人的岁月故事,更是一代代河海人“治水兴邦”的初心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
让长江水“乘梯”北上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在河海大学的7年时光,是他水利人生的“奠基礼”,他啃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工作筑牢根基。
当被问“南水北调凭什么让水往高处流”时,他揭开了中国水利技术的“硬核密码”:面对南涝北旱的国情,东线工程靠我国自主研发的13级泵站群,像给长江水搭了13层“电梯”,让北方1.8亿多人喝上了好水。“中国跨流域调水技术世界领先”的自豪背后,是他对水利事业的坚守。
他给青年的箴言掷地有声:“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揣着信念追理想”。选择一份事业,便以终生无悔的态度深耕,从校园里的知识积累到祖国需要的一线实践,每一步都朝着“治水兴邦”的初心迈进,这便是青春最清晰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钮新强:
从“占座较真”到建世纪大坝,踏实是成事的底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的钮新强,回忆大学时光时,有个鲜活的细节:当年满脑子都是学习,最会用课本、水杯、草图“抢”自习座,就怕晚一步没了位置。后来他才发觉,这份“占座的较真劲儿”,和建三峡大坝的逻辑如出一辙:每一步都得扎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世纪工程的参与者,他道出了三峡工程的“硬核价值”:从前“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如今“美在荆江”;大坝能抵御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是长江防洪的“定海神针”;一年发电超800亿度,占全国水电10%,是照亮半个中国的“绿色引擎”;还兼顾通航,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加速器”。
他对青年的叮嘱很实在:“水利事业永远不过时,年轻人要踏实,敢探索、重质量,紧跟国家的步伐,定能有作为。”所谓成长,就是把校园里的“较真”变成工作中的“专业”,在国家需要的领域里,一步步走出自己的价值。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
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夜读不偷闲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校友张金良的水利初心,藏在12岁那年的记忆里:邻县黄河发洪水,村里分了50斤白面烙饼救灾,母亲连夜烙饼,却一口没让他尝,只说“这是救命粮”。那一刻,“长大了治好黄河”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高考时,他把所有志愿都填了水利专业,用行动奔赴儿时的承诺。
面对“黄河古贤工程论证50年为啥还要建”的疑问,他道出了黄河的特殊性: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流,水少沙多,解决它的问题不像其他江河是“解一元高次方程”,而是更难的“二元高次方程”。但再难也要解。古贤工程是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让黄河成为长治久安的“幸福河”。
他那句“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夜读不偷闲”,是对青年最真诚的期许:把个人志向绑在国家的“痛点”上,哪怕目标再远、难题再大,只要初心不改,终能像治黄一样,圆自己的梦,也护一方安澜。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徐建荣:
在“三点一线”里蓄力,让蓝图在山谷里“开花”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校友徐建荣,回忆80年代的大学生活时,笑着说自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满脑子都是学习,唯一的遗憾是没跟着会吹口琴的同学学民乐。这份简单又专注的青春,却为他后来的工程事业攒足了劲。
很多人觉得白鹤滩水电站“外表不宏大”,他却揭秘了它“山脉里有乾坤”:建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断裂带附近,靠精准勘探和独创方案让工程稳稳扎根高山峡谷;两岸山体里藏着2座共5个足球场大的发电厂房,像两个“巨型蜂巢”;全球首创的百万千瓦水能发电机组,核心技术全是自主研发。
“选择水利意味着要付出,但是看到自己描绘的蓝图变成现实,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这是他的心声,也是给青年的启示:青春的“单调”或许是在蓄力,当你把专业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那种奋斗后的满足,会成为人生最珍贵的勋章。
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总设计师林毅峰:
在青春“蓄水池”里积淀,让中国风电“抗住台风”
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总设计师、河海大学校友林毅峰,提起大学时光满是怀念:在溜冰场踩着冰鞋驰骋,去清凉山数星星辨星座,到学校边的石头上找六朝古迹——在六朝古都的文脉里,他既学懂了水利专业知识,也让青春充满了烟火气与文化味。他说:“大学是青春的蓄水池,深度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航程。”
面对“50层楼高的海上风电,为啥扛得住台风”的疑问,他亮出了中国的“独门绝技”:近海用“八爪鱼”技术,8根桩牢牢吸附海床,再复杂的地质都能稳住;深远海用“巨型海上不倒翁”技术,主体靠浮力漂浮,系泊系统连海床,17级台风也刮不倒、吹不走。如今,中国已在全球最恶劣的海况下,建成了单机容量、单体规模都领先的海上风电场,“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底气,藏在每一次技术突破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程晓琳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