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肿瘤科一区(住院部五楼)的彭齐荣主任。从事肿瘤治疗40余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放疗专业5年,也担任过南部战区空军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临床上见过太多癌症患者与疾病抗争的艰难。
“腿肿了、肚子胀了,是不是快不行了?”不少癌症患者或家属发现身体浮肿后,都会把它和“生命终点”划等号,陷入巨大的恐慌中。确实,部分患者在终末阶段会出现浮肿,但这是否意味着“浮肿就是死亡前兆”?今天从医学角度拆解真相,帮你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浮肿的本质是“身体水分分布异常”——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在局部或全身组织间隙,就会形成肿胀。这种情况并非癌症患者专属,普通人也很常见:
• 生理性浮肿:比如怀孕晚期的孕妇,因子宫压迫血管导致双下肢肿;长时间站立、久坐的人,也会因血液循环不畅出现腿部轻微浮肿,这些无需治疗,调整姿势或休息后就能缓解。
• 病理性浮肿:由疾病引发,比如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的全身肿、肾功能衰竭引发的眼睑肿、肝硬化导致的腹水(肚子肿大),这些疾病经过规范治疗后,浮肿也能得到控制,和“死亡”没有直接关联。
对癌症患者来说,浮肿只是一种“症状”,而非“死亡信号”,它的出现可能和癌症相关,也可能是其他普通疾病导致,不能一概而论。
癌症患者出现浮肿,确实常和病情进展有关,但背后原因不同,严重程度和预后也天差地别,主要分三类情况:
1. 脏器受影响:晚期常见,但可通过治疗缓解
癌症若直接侵袭或转移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浮肿:
• 比如肺癌转移到心脏,引发心功能不全,静脉压力升高会导致全身浮肿;
• 胃癌、肠癌转移到肝脏,或原发肝癌患者,会出现“肝腹水”(肚子里积满液体,肚皮撑得发亮),同时可能伴随下肢、阴部浮肿;
• 肿瘤压迫肾脏或输尿管,影响排尿功能,也会导致水钠潴留引发浮肿。
这些情况通常说明病情到了晚期,但通过治疗(如用利尿剂排水、改善脏器功能、控制肿瘤进展),很多患者的浮肿能减轻,生活质量也能提高,并非“出现就没救了”。
2. 营养不足:最易缓解的浮肿,补对营养就有效
癌症是“消耗性疾病”,会大量掠夺身体营养,若患者食欲差、进食少,很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液中白蛋白含量不足,无法锁住水分,水分就会跑到组织间隙,引发全身浮肿(尤其下肢、眼睑)。
这种浮肿是最容易改善的:按医嘱补充白蛋白,同时在饮食中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豆腐),通常1-2周后浮肿就会明显消退,和“生命终点”毫无关系。
3. 治疗副作用:可逆的浮肿,调整方案就能缓解
部分癌症治疗手段也可能引发浮肿:比如某些化疗药(如紫杉醇类)可能影响肾功能,导致水钠潴留;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变慢,也会出现局部浮肿。
这些浮肿属于“治疗相关副作用”,并非病情恶化的信号——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使用利尿剂,或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如在床上翻身、按摩腿部)后,浮肿就能逐渐消退。
面对浮肿,最忌讳的是“自己吓自己”或“盲目处理”,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配合治疗:
1. 详细观察,把信息告诉医生
发现浮肿后,先留意3个细节:
• 浮肿部位:是下肢、腹部、眼睑,还是全身?
• 浮肿程度:按压肿胀部位,凹陷是否能快速恢复(恢复慢说明浮肿较严重)?
• 伴随症状:有没有胸闷、憋气、尿量减少、食欲差等其他不适?
把这些信息详细告知主管医生,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超声、腹部CT),判断浮肿的具体原因——是营养问题、脏器转移,还是治疗副作用。
2. 配合治疗,不盲目用“偏方”
明确原因后,按医生的方案处理:
• 若是低蛋白血症,就补充白蛋白+调整饮食;
• 若是脏器功能异常,就用药物改善功能+利尿排水;
• 若是治疗副作用,就调整用药或加强护理(如抬高下肢、适当活动)。
千万别相信“偏方消肿”(如乱敷草药、过量吃利尿食物),这些做法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发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对癌症患者而言,浮肿只是众多症状中的一种,它可能是病情进展的提醒,也可能是可解决的小问题,关键在于“找对原因、规范处理”。没有任何一种症状能直接等同于“死亡前兆”,最终的病情判断,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肿瘤分期、身体状态、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与其看到浮肿就恐慌,不如多和医疗团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很多晚期患者通过干预,依然能带瘤生存一段时间,甚至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不盲目焦虑、不放弃希望,才是对抗癌症的最佳心态。
我是你们的“互联网医生朋友”肿瘤科彭齐荣主任(人民军医),抗癌征程漫漫,其中不乏艰难困苦,我愿陪你一步一步走完这段抗癌旅程。
最后,更多癌症、肿瘤等健康疑问或日常生活小烦恼,欢迎在在评论区评论或私信后台留言,我一定会竭尽所能(毕生所学)帮助大家。
本期科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吧,拜拜。
上一篇:西宁一景区实行冬季闭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