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国民党新桂系里最出名的两位大佬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但其实,新桂系本来还有一个重要成员,被称作“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与李、白相比,黄绍竑在三人中最不显眼。下面用比较通俗的方式,讲讲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1921年,为了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黄绍竑、白崇禧和李宗仁三人联合成了军队的同盟。作战途中,三股部队逐渐融合,广西一带从此出现一个新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所谓的新桂系。就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实际影响力而言,李宗仁和黄绍竑的实力最相当,略微落后于李的力量;而白崇禧则相对最弱。
广西平定下来后,三人各自分担不同任务:李宗仁掌管军队,黄绍竑负责地方行政与民政,白崇禧则承担着三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于是新桂系正式进入“由三人共同掌控”的阶段。在乱世中,掌握兵权往往最关键,但黄绍竑并非军事核心。在大革命北伐时期,李、白带队南下北伐,黄绍竑则留在广西专心推进经济建设与地方治理。
从北伐阶段开始,黄绍竑的影响力逐渐落后于李宗仁,原本在他身边的白崇禧的影响也逐步上升,试图扩张自己的话语权。黄绍竑则希望增加自己的决定权,甚至在某些场合与蒋介石一起对革命人士和普通民众采取强硬手段。随着时间推移,“桂系三巨头”的影响力排序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的“李、黄、白”逐渐调整为“李、白、黄”。
到了1928年和1930年,桂系与蒋介石之间爆发了两场重大的内战:蒋桂战争与中原大战。这两次战争,新桂系都以失败告终,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蒋介石对新桂系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试图最终彻底消灭它。经过一段博弈,三人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黄绍竑退出新桂系,离开广西,前往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任职。于是桂系从“三巨头”转变成了“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双巨头”。黄绍竑从此以地方官僚改行政、政坛人物的身份,在蒋介石与桂系之间寻求平衡。
总的来说,黄绍竑自1930年末起就离开了新桂系,之后新桂系的诸多历史事件(例如台儿庄会战)与他已很少有关。正因为如此,他在新桂系的“三巨头”中存在感反而最低,甚至有人认为,“三巨头”里真正的那个“黄”并不是黄绍竑,而是黄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