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从古至今,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坐姿,都有着严格的讲究。近年来,复古风潮兴起,古代礼仪风格的装修和家具再次受到热捧,尤其是在坐具设计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初,中国并没有椅子,人们习惯席地而坐,直到唐朝,椅子才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初,人们从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慢慢适应了椅子的存在,到了宋朝末期,椅子才普及开来。明清时期,工匠们在椅子的基础上设计了各种精美的坐具,使椅子更具豪华感和艺术性。
古代封建社会,坐具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常常象征着身份和权力。从古代坐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既能看到工匠们的创造力,也能感受到中华礼仪文化的变迁。那么,中国古代的坐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坐具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最早,夏朝的人民仍然习惯席地而坐。那时并没有椅子,人们会在地上垫上席子、布或其他材料,以减少与地面直接接触。中国的坐席历史非常久远,约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茅草、树叶、兽皮等材料制作垫子,铺在地上,以便更舒适地坐或躺。
进入夏朝后,匠人们又开始用竹筏和青浦团做成厚垫子,作为坐垫使用。由于坐席在那个时代非常珍贵,它也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拥有舒适的坐席,而普通百姓只能随地而坐。
到西周时期,人们创造出了更多种类的坐席,但草席、竹席和兽皮席依然最为常见。西周崇尚礼法,讲究尊卑有序,因此坐席的使用也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礼仪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坐席等级。例如,《周礼·春官·司几筵》中提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体现了坐席的阶级功能。
在那个时代,坐姿也非常讲究,不论是君主还是普通大臣,坐下时必须保持庄重的姿态。最常见的坐姿是“安坐”,即将膝盖放在坐席上,小腿伸平,臀部贴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既稳重又显得庄严,深得上层社会的青睐。而“箕踞”这种坐姿则较为随意,双腿伸开,呈八字状,通常是百姓所用,因此显得不够雅观。
随着佛教的传入,盘坐逐渐被民众喜爱。盘坐不仅比跪坐更舒适,而且更加优雅,因此在当时流行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礼法逐渐松动,人们对于坐姿的讲究也开始有所放松。到了秦朝,凭几这种新的坐具出现,成为人们坐姿的辅助工具。
凭几通常为弧形,人们可以将其放在膝前,用肘支撑在其上,这样能减轻下半身的压力。凭几也具有阶级色彩,只有尊贵的人才能使用上等材质的凭几,而普通百姓则只能用简单的凭几。
进入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加速。此时,受佛教文化影响,坐具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椅子、凳子和胡床等高型坐具开始流行,改变了传统的席地而坐的习惯,“垂足而坐”逐渐成为主流坐姿。这种坐姿与现代坐姿相似,既舒适又方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椅子和胡床的普及使得垂足而坐成为高阶层的常见坐姿,而普通百姓则依然保持席地而坐。直到宋朝,高型家具才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成为民间的普遍生活方式。宋代的家具设计既符合审美,也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尚。
与中国的转变不同,日韩等国家在同一时期并未完成坐姿的转变,因此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跪坐姿势。而在宋代,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家具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坐姿也趋于规范化,礼仪要求更加严格。
元朝的统治则与宋朝有所不同,元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崇尚武力,忽视礼仪文化,民众的坐姿变得随意、舒适,家具设计也更为豪华和粗犷,缺乏规范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礼仪和坐姿的规范重新得到重视。明清时期,坐具的种类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各种长凳、圆凳、官帽椅等。
在明清宫廷中,坐具的等级分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龙纹椅,而大臣则只能在特殊场合使用椅子。通过这些坐具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工艺的精湛,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多元。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坐具,已经不再严格要求坐姿,现代的沙发、躺椅使得我们的坐姿变得更加自由舒适。然而,了解古代坐具的发展,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也让我们通过这些器物与千年前的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