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菲律宾的领海争端持续不断,背后有美国的支持。2024年4月,美菲联合进行“肩并肩”军演,随后美国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到菲律宾的吕宋岛,并原定于9月撤回,但实际上并未撤走。到2025年4月,美国又在该地区部署了NMESIS反舰导弹系统,距离台湾岛仅96公里,能够有效封锁巴士海峡。
这些导弹的射程非常远,直接威胁到中国海军的行动自由。而菲律宾同意继续驻守这些导弹系统,实际上是为美国充当军事跳板。美国的军事部署不仅限于此。在韩国,萨德反导系统自2017年起部署,2022年进行了扩建,能够拦截敌方导弹。而在日本,美国则向其出售了两套陆基宙斯盾系统,这些系统自2025年在秋田县和山口县投入使用,射程可达2500公里。美国还向日本和韩国提供了F-35战机,并计划到2026年将F-35A战机的数量增加到48架。
此外,美国的核潜艇也频繁停靠在韩国釜山和日本横须贺。这一系列部署形成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似乎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除了军事部署,经济和科技竞争也在推动局势的发展。自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包括关税和科技禁运,不断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摩擦。中国在芯片和5G技术上的迅速发展让美国感受到威胁,并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如果中国继续推进技术进步,美国可能会认为自己受到的威胁愈发严重,最终可能将军事选项摆上桌面。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的专家布拉德利·格里克在2025年4月10日的文章中指出,如果美国对中国开战,战局要么迅速获胜,要么遭遇惨败。他认为,美国不可能打持久战,因为那样代价太大,基础设施、网络、太空资产等都会遭到重创。而中国可以通过本土作战,借助庞大的工业能力和较短的补给线,支撑更长时间的战斗。格里克还指出,如果美国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胜利,那么最终将不得不认输,因为持久战将导致经济崩溃,盟友的支持也难以维持。
在海军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航母编队和先进的战舰,但中国的反舰导弹,尤其是东风系列,射程远、精度高,能有效威胁美国航母。兰德公司曾做过模拟战分析,表明在高强度持久战中,美国损失会很大,而中国经济也会遭受重创,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韧性,能相对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空军方面,美国的F-22和F-35隐形战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中国的歼-20虽然数量较少,但其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地理因素也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能够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通过导弹打击覆盖第一岛链,而美国则需要跨越太平洋,补给线过长,容易受到攻击。
虽然核武器的使用没有任何一方愿意选择,但常规战争中,中国的工业产能较强,能够快速生产弹药,且不易受到补给线限制。而美国则面临生产线较慢、库存不足的问题。美国的盟友虽然多,但在消耗战中也无法弥补这一差距。
不同的战争模拟结果表明,尽管美国海军强大,但在台海争端中,中国的迅速行动可能让美国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反应。美国得依靠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盟友分散中国的力量,但如果中国能够先发制人并迅速解决局势,美国可能难以应对。
不过,美国仍然拥有情报卫星、网络战能力和太空资源,能够对中国的指挥系统进行干扰。美国的SpaceX星链可以为其提供通信保障,而中国的反卫星能力虽然有发展,但尚无实战经验。经济方面,开战将导致全球贸易混乱,中国依赖从中东进口的石油,若美国阻断马六甲海峡,将对中国造成很大影响。
总的来说,虽然双方都希望避免战争,但随着局势日益紧张,风险正在上升。专家认为,尽管美国有着强大的科技和军事优势,但如果不能快速获得胜利,战争将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尽量避免战争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