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晨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中转埃塞俄比亚,历经近20个小时后,吴海鹏落地贝宁共和国最大港口城市科托努,开启了他在非洲的外派之旅。
吴海鹏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今年通过校招进入到一家国有企业,担任驻非翻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充满潜力的非洲大陆;而一些像吴海鹏这样的年轻人,也通过校招、社招等途径前往非洲“淘金”。
金九银十校招季,新一轮的秋招正在火热进行,外派非洲依旧是不少人“心动的offer”。外派非洲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真实的非洲务工体验是怎样的?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建设又如何?我们尝试用数据来回答这些问题。
外派非洲,有哪些要求?
想要去非洲工作,可不单单是下定决心漂洋过海这么简单。
对于吴海鹏来说,普通一本毕业的背景在他入职的国企中并不拔尖,HR和领导的“特别关注”让他有着不小的压力。从害怕被“放鸽子”到担心专业水平不足以应对驻非的工作,是吴海鹏也是不少求职者的心路历程。
为此,我们统计了驻外之家平台外派非洲岗位的招聘要求,看看想要收获这份高薪工作,求职者需要拿出怎样的简历。
从类型来看,我国企业外派人员驻非洲大致集中在公司管理层、技术人员、商务市场开发人员以及翻译工作者。而与中国出海整体学历相比,外派非洲的工作对学历较低人群更为友好——根据《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人才招聘洞察》报告,2024年出海企业本科和硕士学位以上学历人才占比高达86% [1]。
此外,一些企业也“因地制宜”,在招聘信息中列出一些具有非洲特色的要求。
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求依旧是语言能力。我们统计发现,非翻译岗位中近半要求谈到了英语水平(45%),还有不少提到优先会法语、葡萄牙语等语言的求职者。哪怕是仓库管理、厨师等岗位,英语四六级、口语能力等都是HR的衡量标准。
外派到马达加斯加的丸子谈到,文化差异是许多外派非洲员工需要适应的。以工会文化为例,她曾遇到过当地员工因对薪资不满而罢工的情况,最终企业通过当地工会和员工调解,“各退一步”达成了新的平衡。
类似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招聘上,则是“应急风险管理能力”“跨文化共情能力”等要求。而当员工们正式抵达非洲,一些企业也会以培训、交流活动等形式来增强驻外员工与当地人的情感沟通,如中建五局曾通过定期组织篮球比赛、举办“信和杯”海外项目文化节等方式促进双方的交流 [2]。
驻非员工,拥有哪些福利?
路途遥远、文化差异、生活条件有限......中国人在下定决心远赴非洲前通常都会有不少顾虑。因此,为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外派非洲的岗位往往也提供不少福利。
首先是承诺给予相对较高的薪酬,“月入上万”是不少人选择外派到非洲工作的重要动力。吴海鹏向我们透露,其刚到非洲月薪就有一万多人民币,比他校招时遇到的许多国内翻译工作高出不少。
我们对比了同一行业在北京工作与外派到非洲国家的月薪,发现非洲确实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以“工程技术类-维修技术”为例,月薪最低的非洲国家肯尼亚,也几乎是北京的两倍。有些驻非员工习惯了非洲的高薪,工作结束回国却发现薪资大幅下降,又再次选择前往非洲。
而在非洲不同国家,薪资待遇差异并不大。相对来说,马里、几内亚、刚果(金)等国家最低月薪略微偏高。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给外派非洲的员工在生活、工作上提供便利。以饮食为例,在丸子分享的非洲日常中,企业会采购和发放白象泡面、三只松鼠等国产食品,还有铜锅、木炭等材料可以用来自制火锅。从招聘数据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厨师岗位都要求会中国菜,有些还指定了徽菜、粤菜等特定菜系,和国内饮食差异并不大。
美国人类学家 Kalvero Oberg 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文化休克”的概念,表示人在周遭环境不使用所熟知的交际符号与交流模式下,会产生一种恐慌不安以及不知所措的感觉 [2]。而企业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营造出熟悉的中国化场景,是试图尽可能降低驻非新员工的跨文化适应难度,更好地开展工作。
选择非洲:机会与风险并存
“人生应该是旷野,而非既定的轨道。”对于许多人来说,远赴非洲工作不仅是为了眼前的生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吴海鹏也有类似的想法,虽然父母对于他外派非洲有着较多的担忧,但他自己并没有太多顾虑。更多地,是想要出去“闯一闯”,趁着年轻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统计社交平台上关于非洲工作的讨论发现,高薪、把钱存到未来、能力的提升等也是许多人愿意外派非洲的重要原因。
不过,远方或许是更广阔的天地,也存在着各种未知的困难。据 Black.J.Stewart 提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理论,外派员工对非洲的适应可以分为蜜月期、文化冲击期、适应期和熟练期4个阶段。当其处于文化冲击期,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环境时,对国内的想念开始觉醒,容易陷入焦虑、挫折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3]。
毕竟,这份工作也可能带来不少问题:脱离原有熟人网络、单调的生活、陌生的环境、跨文化沟通障碍......这些让很多赴非工作者在合同结束后毅然选择回国,不再继续这一段旅程。
丸子和吴海鹏都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管理模式以“封闭式”“半封闭式”为主,日常的住宿、饮食、医疗都可在园区内部解决,他们平时不会单独外出,可以规避掉许多问题。
但活动范围的限制也给员工造成了不少困扰,比如心理问题——生活单调、社交圈狭小、工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让人觉得缺乏隐私与边界感,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与国内“做五休二”的工作节奏不同,许多驻非员工都是连续工作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后,再放小长假。这样的假期制度方便了他们回国与家人团聚,但持续的紧张状态也同样可能导致其他问题。
跨越近万里前往非洲,是挑战亦是机遇。尽管困难真实存在,但随着中非联系的不断强化,外派员工们的顾虑也在慢慢变少。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联系愈发紧密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已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4]。
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年里共建“一带一路”在非洲大地上取得了瞩目的成果——肯尼亚蒙内铁路、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丝路电商”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贸易,逐步扩展到医疗卫生、交通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不仅推动了非洲的快速发展,也给无数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带来了新机遇 [5]。
我们根据“一带一路”项目周报,整理出了1175条涉及非洲国家的项目数据。项目中标、签署、施工、落成......各个环节的简报陆续发布,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国人在这里挥洒的汗水。
而在项目周报之外,还有更多的交流在火热开展。如中国和利比亚、冈比亚等在上述统计项目数为“零”的国家,也有水稻种植技术教学、专科医院建设等诸多联系 [6]。
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和非洲居民们形成了较为友好的交流氛围,让更多中国人有信心前往非洲。
丸子表示:“当地企业对中国公司来这边已经非常熟悉了。他们跟中国的企业合作得也很游刃有余。态度的话,基本是很友好的。”
在具体的中国建设者中,大型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成为中坚力量。数据可见,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等在内的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承担了大量的建设项目。
此外,还有众多非国有企业加入到非洲的建设当中,如2024年7月,华为为赞比亚首个智慧村庄站点揭幕,为当地提供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服务 [7]。
而据2024年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上发布的报告,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深耕非洲”,民营企业占中国在非企业数量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对非投资的生力军 [8]。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正在走进非洲,与当地人共同谱写发展故事。
(文中丸子和吴海鹏均为化名,感谢两位访谈对象对文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霞光社. (2024). 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人才招聘洞察. 界面新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945539.html.
[2] 卢苗苗. (2021). 中国企业驻非洲外派人员的跨文化管理探究. 老字号品牌营销, (01), 95-96. https://doi.org/CNKI:SUN:LZHP.0.2021-01-044.
[3] 黄大森, 林琳 & 王姝琦. (2015). 外派非洲员工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 国际工程与劳务, (04), 69-72. https://doi.org/CNKI:SUN:GJGL.0.2015-04-018.
[4] 袁正清 & 赵洋. (2025). “一带一路”与共同发展型国际社会构建. 当代亚太, (04), 4-30+166. https://doi.org/CNKI:SUN:DDYT.0.2025-04-001.
[5] 中非民间商会. (2024). 中非投资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
[6] 中国一带一路网. https://www.yidaiyilu.gov.cn/country/Gambia.
[7] 一带一路网. 中企海外项目周报(2024.7.6-2024.7.12). https://www.yidaiyilu.gov.cn/p/04C38RCB.html.
[8] 南方日报. (2024). 民企投资非洲,有何新特点?这份专题研究报告发布.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9/07/c9721480.html?enterColumnId=9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作者:人大新闻系,访谈:柯雨彤、罗国梅,文案:罗国梅、柯雨彤,数据:王鹤翔、唐一丹、孟雨非、罗国梅、欧函,可视化:唐一丹、欧函、王鹤翔、罗国梅,美编:孟雨非,统筹:罗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