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未能完成北伐的宏伟计划,从此“诸葛亮时代”画上句号。与此同年,司马懿凭借多次成功抵御蜀军的进攻,成为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将领,且在民众心中,司马懿被视为诸葛亮的克星。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司马懿在,蜀国就不可能获得胜利。诸葛亮也曾感叹道:“我岂怕曹睿?唯一担心的就是司马懿。”
那么,尽管诸葛亮屡次北伐,取得了不少战果,几乎每次都能把曹魏军队压制,但为何最终仍屡屡失败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原因:
1. 第一次北伐:这是最有希望的一次,诸葛亮亲自领兵出征祁山,赵云则负责其他方向。南安、安定、天水等地都被蜀军攻占,若不是马谡失守街亭,长安应该就能拿下,蜀军的胜利几乎是板上钉钉。
2. 第二次北伐:虽然这次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最终被守城的郝昭阻挡,加上蜀军粮草供应困难,只能趁胜撤退。
3. 第三次北伐:这一次,司马懿亲自带兵出征,与诸葛亮展开直接对抗。与此同时,诸葛亮得知张苞病故,自觉身体不适,最终不得不撤兵。
4. 第四次北伐:这次行动较为顺利,司马懿甚至因诸葛亮的进攻而不敢出兵。然而,押粮官苟安被责罚后,与司马懿勾结,散布谣言,导致后主命令召回诸葛亮。尽管如此,诸葛亮在这次战斗中给曹魏将领曹真带来了很大的羞辱。
5. 第五次北伐:与前次类似,这次撤兵的原因也是后方问题。李严未能妥善解决粮草问题,甚至谎称东吴进攻,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撤兵。
6.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因病重,在五丈原病逝,未能继续北伐。
从这些北伐战役来看,虽然诸葛亮的战略和战术多次占据上风,除了第一次由于马谡失误外,他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而司马懿则屡次遭遇败北,若不是魏国的强大国力支撑,司马懿恐怕很难与诸葛亮抗衡。而在上方谷之战,如果没有天降大雨,司马懿甚至可能会被彻底打败。
不过,司马懿确实是难得的军事天才,尤其在新城斩孟达、街亭击败马谡等战役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智谋。尤其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成功地迫使蜀军撤退,使得诸葛亮感到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司马懿的气度也让人钦佩,尽管多次被诸葛亮羞辱,他依然泰然自若,甚至还穿上女装来回应。
然而,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阻挡,诸葛亮的北伐是否就能成功,完成先帝的遗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答案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战争需要大量资金,而蜀国的国力与魏国差距巨大。即使换做其他将领,也很难与魏国抗衡。一场战败后,魏军可以迅速集结反击,而蜀国的补给则极其困难,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战斗。
其次,魏国的君主曹睿是一个明智的君主,对战局有着清晰的判断。他的重臣如曹真、司马懿、张郃等人并非诸葛亮的对手,但曹睿依然能够通过保持防守,避免主动出击,消耗蜀军的粮草,最终迫使诸葛亮撤兵。在诸葛亮用女装羞辱司马懿时,魏国的将领们虽然愤怒,但司马懿依然坚持以国命为先,保持冷静,没有贸然出战。
综上所述,司马懿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但即使没有他,魏国依旧能够通过稳守阵地,消耗蜀军,确保胜利。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无论如何都难以成功。
上一篇:秋招大学生,转身向非洲?